炯炯慧眼见仁心 ——记抗疫逆行者黄霞
重庆万州区档案馆征集到大量的疫情档案,其中,有一张特别的照片。这张照片曾刊登在《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第八版,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所拍摄的,照片上的这双大眼睛透露着果敢坚毅的神情。
照片里的主人公名叫黄霞,女,37岁,中共党员,2010年6月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大学麻醉学专业(重症医疗方向),同年9月到重庆市三峡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现任重症医学病区副主任,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先后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医生、好护士”、重庆市2020年第一季度特别人物“抗疫英雄”及万州区抗疫先进个人。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1月20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被确定为重庆市渝东北10个区县新冠肺炎定点集中救治医院。1月22日,黄霞坚定地向组织递交请战书:“从医10年,始终秉持医者仁心,从未轻易与死神妥协,只要还剩一口气,绝不放弃,这次,同样也不例外……”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月2日,她正准备交班,突然接到从隔离病区打来的电话:“病人病情急剧恶化,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
“必须实施风险最大的插管治疗!”挂掉电话,在同事的协助下黄霞快速完成防护准备,径直奔向病房,立马开始组织抢救。
插管正对着病人口腔,气道打开时病毒迎面扑来,感染风险极高。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她带领团队,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直到凌晨3点多,才拖着酸痛的双腿,走出病房。
2月19日晚,在重症隔离病房接连抢救两个危重患者以后,黄霞突然感觉头晕、作呕,腿也开始发软,差点瘫倒在地。要知道,在严实的防护下戴着多层口罩呕吐是非常危险的,极可能导致窒息。旁边的两位护士见她站立不稳,将她扶到清洁区。帮她摘下护目镜和口罩的那一刻,两位护士都心疼得哭了起来:深深的印痕压在她苍白疲惫的脸上,口鼻上还有不少呕吐物。她们赶紧给黄霞吸氧,这才让她慢慢恢复了状态。
后经诊断,她因缺氧导致急性脑水肿。于是,医院“下命令”要求黄霞休息,可是仅过去3天,她又再度请战,最长的一次她甚至全副武装在隔离病房工作了30个小时。
虽然疲惫,但是在患者面前,黄霞总是保持元气满满的状态。隔着护目镜,她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是治愈病人最温暖的药方,这双“天使”般的眼睛,也会因瞬间感动而流泪。有一次,黄霞在病房与患者谈心时,一名患者向她感叹,“看不到你们的脸,只有天天记你们的名字。”黄霞接过话茬,“这么多医生、护士,你现在记住了,出去还是会忘记的。”“我天天记,记住多少算多少!”患者真挚的话让黄霞的眼眶湿润了。
3月11日,黄霞所在的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百安分院)传来好消息,在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清零”!走出病区大门,黄霞尽管如释重负,但回望身后战斗过无数个日夜的地方,百感交集的眼泪夺眶而出。
说天上星星亮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白衣战士的眼睛。“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护目镜里的眼睛闪烁着向生的光亮。”黄霞在一条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穿上战袍,黄霞就是黄“侠”,她那双眼睛勇敢坚毅,始终传递着向生的力量;脱下战袍,黄霞就是普通的黄霞,那双眼睛柔情似水,如春风拂柳般温暖迷人。
心中有大爱,眼中有光亮!在那段特殊时期里,是医务工作者在抗疫前线全力以赴,用他们的仁心仁术,争分夺秒,连续作战,以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托起患者的“生命之舟”;用他们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拨亮微弱之光,让它燃成熊熊的生命之火。无数位“黄霞”共同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