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四史百讲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印记100>详细内容

热血铸就的青春 ——记革命烈士唐仲书

作者:江华 来源:武隆区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1-09-03 10:56:14 浏览次数: 【字体:

 在重庆市武隆区档案馆,珍藏着唐仲书烈士青年时的照片、使用过的手提包和牺牲后革命烈士证明书等档案。这组档案再现了一位有志青年为谋求革命胜利,不畏牺牲、矢志不渝的青春历程。让我们通过档案走进唐仲书烈士短暂而精彩的人生。

8f14dd0d5a4144b987dd28ffd91239e2.jpg

青年时期的唐仲书

23a4916eedc54d50b9f75ef6349aeae7.jpg

唐仲书使用过的笔筒(现存于武隆县档案修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8460658d2683470a9cdbbdcc9d28ea7a.jpg

唐仲书使用过的公文包(现存于武隆县档案修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思想启蒙向革命 懵懂少年成斗士

 唐仲书,出生于1907年,武隆县谭坪村人。幼年家境尚宽,5岁入学读私塾,性格开朗,好打抱不平,乐主持公道。

 1924年前后,唐仲书的姐夫刘西园在武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给他寄回进步书刊,假期回家也给他讲解革命的形势和意义,使懵懂而热血的少年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1926年夏,唐仲书考入四川省立涪陵中学第三班读书。在校期间,他参加了“读书会”,经常阅读《中国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进一步坚定革命信念。同年暑假,唐仲书参加了涪陵县中教师、共产党员甘再仁组织的学生宣传队,积极组织当地青年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他们捣毁了鸭江至涪陵沿途的神像;建立农民夜校,教农民识字、唱革命歌曲;向农民宣传受苦受难的根源和耕者有其田的道理,推动革命思潮在涪陵、武隆等地广泛传播。

不畏艰险勇担当 敢为人先建新区

 1927年,在校读书的唐仲书,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在涪陵组建“旅涪同学会”(后改为“旅外同学会”),团结庙垭、鸭江在外学生和进步青年参加革命活动,在学生中掀起了革命浪潮。重庆“三三一”惨案后,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涪陵地区的革命形势也日益紧张,唐仲书为隐蔽革命身份,到驻涪军阀郭汝栋部任文书,并与上级党组织派到郭汝栋部的胡成杰、饶绘丰、刘道生、袁镜铭等共产党员一起开展军运工作。军运工作是大革命时期党领导军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新思想改造旧军阀,持续壮大革命实力。在军运工作的充分历练中,20岁的青年唐仲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3月,二十军政治部在涪陵开办了“政治指导员训练班”,招收大量涪陵省立四中学生参训。唐仲书任训练班文书,他通过政治指导训练、传播革命思想,扩大了涪陵地区革命阵地。4月,唐仲书与庙垭的回乡知识青年王文俊、邓炳钧、余玉文等人组织策划,由二十军营长傅炳勋(共产党员)以打土匪为由,派一个连的兵力到庙垭,捉拿了反动区团总余勤高、区队长王洪犹、乡长王君模,缴了乡团丁枪支,交给当地群众,增强了当地的革命武装力量,并在庙垭成立区乡新政府,整顿和壮大原农民协会,狠狠打击了当地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壮志未酬身先死 缝补山河终无悔

 1929年底,郭汝栋部被蒋介石调往湖北剿共,唐仲书亦随该部先遣部队刘雨卿师前往武汉。

 抵达武汉后,经组织介绍,与中共武汉市委书记陈华、武汉总兵委书记陈万接上关系,唐仲书担任武汉总兵委副书记并继续从事军运工作。在此期间,原在省委工作的宋惠和(又名周大烈)被捕叛变,带领稽查人员到处捕人,唐仲书、陈华、陈万等人不幸被捕。

 1931年,年仅24岁的唐仲书被国民党杀害。壮烈牺牲后,武汉党组织写信给其家属,来信落款化名“覃术”。家中得知消息,悲痛万分,但又不能声张,为了缅怀亲人,其三弟唐世琮将唐仲书遗作“大梦何日醒,黑暗几时明?山河已破碎,缝补赖群英。”刻在一个竹笔筒上,为记住其为革命而牺牲,故将落款也刻成党组织的化名“覃术赠”字样。

 回顾唐仲书烈士短暂而精彩的一生,这位热血青年以生命践行了“缝补山河”的铮铮誓言,他用青春热血书写的奋斗华章激励着今天的我们砥砺前行。


终审:超级管理员

相关内容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