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新中国第一根钢轨 铺就新中国第一条铁路
一纸泛黄变老的档案,记录了新中国第一根钢轨在重庆的诞生,也见证了重钢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世纪情缘。
重钢,即今日之重钢集团。企业前身为汉阳铁厂,新中国成立前为第二十九兵工厂,1951年更名为西南工业部第一零一厂,1955年先后更名为西南钢铁公司、重庆钢铁公司。
苦盼半个世纪,筑路梦想难成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川渝地区地形复杂,在铁路建成之前,仅有长江水系和崇山峻岭中的羊肠小道与外界联通。近代以来,修铁路、通火车,成为川渝人民的百年梦想。
1903年,清政府提出修建由成都经重庆通往汉口的川汉铁路,成渝铁路是其中一段;1911年,清政府将川汉铁路筑路权卖给英、法、德、美,同时掠夺四川人民集资的修路款,引发“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成渝铁路宣告停工;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成渝铁路工程局,次年开始修筑;1937年7月,因抗日战争爆发,刚开工不久便又遭停工。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成渝铁路仅完成工程量的14%,铁路则寸轨未铺。川渝人民的铁路梦依旧停留在图纸上。
废墟上恢复生产,轧制出新中国第一根钢轨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在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西南工业部成立了,向各工厂派遣军事代表组对工厂进行接管。12月6日,西南服务团二团一支队队长、军代表陆凤翔率队正式接管了重钢。
当时,重钢百吨炼铁炉等重要部位刚刚遭到国民党特务严重破坏,机器设备残缺不全,但全厂仍有3000多名职工,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军代表和厂方接到指令:工厂必须在短期内尽快修复,担负起为西南地区工业建设供给钢铁的重任。
1949年12月8日起,重钢发动职工清理被损毁的废墟和厂房,日夜抢修机器。供电、用水率先恢复,炼钢平炉、炼铁高炉先后投产。到1950年5月,曾经沉默的烟囱,又升起了缭绕的青烟,被遗弃和损坏的机器,重新开动起来。
1950年5月10日,重钢钢轨场的工程师潘继庆、金石声、邹承祖等人依据英制资料,以6400匹马力蒸汽机为动力机,利用1938年从汉阳铁厂迁来的800毫米轧机,在加工修补的旧辊上,用自炼的小钢锭,试制轧出12.5米长的宽底重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根标准重轨就这样诞生了。
1950年4月6日,第二十九兵工厂20吨高炉(二号高炉)点火炼铁。
其时,修建成渝铁路已经迫在眉睫。1950年2月8日,经邓小平提议,西南军政委员会作出一项重大决策,即“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尽管国家当时财政相当困难,但党中央为了西南人民,决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兴建成渝铁路。但铁路修建面临许多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钢轨问题。据当时的西南铁路工程局局长赵健民回忆,当时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信心不足,“修成渝铁路,谈何容易?那钢轨、机车等从哪里来?”
第一根钢轨轧制成功后,重钢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利用有限的条件建成一条半手工作业的重轨生产线,用自炼小钢锭轧制出的85磅钢轨修筑了从大渡口至九龙坡长江码头9公里长的铁路,有力回击了“成渝铁路是个‘盲肠’,没有钢轨,根本修不成”等悲观论调。
提前完成供钢使命,成渝铁路顺利通车
1952年4月,为迎接党的生日,成渝铁路局准备将成渝铁路通车时间提前至“七一”,并向重钢提出急需规格为38公斤钢轨的要求。接到上级任务后,重钢掀起了挑战任务的高潮,提出“争取在1952年5月底提前完成钢轧任务使成渝铁路在‘七一’全线通车”的口号。全厂各场开展了提前完成任务的劳动竞赛。钢轧场程和龙小组首先向各场挑战,提出“不让一分钟浪费过去!”有一次为了把一千多公斤、一千多度高温的红钢抢救出来,不少工人的手、脚被烫伤了,组长程和龙要他们去休息,工人却说:“伤一点是小事,做坏一根钢轨是大事。”在生产竞赛的激励下,钢轧场一班一天轧制137根钢轨,创历史新高,机工场9天中创造了6次新记录,车槽组将车一对1-3号轧辊的时间由10天缩短为6天,钩钉段连续创造了11次记录,产量提高了1.5倍……
经过全厂职工的努力,重钢于1952年5月19日圆满完成成渝铁路的钢轨供应任务,比预定计划提前了11天,确保了成渝铁路按计划铺轨。在钢轨铺设距离成都仅剩21公里之时,中国铁路工会西南区筹备处专程向重钢全厂职工发来感谢信,信中说:“你们提前并超额完成了供给我们铁路用的全部钢轨及配件任务,这给我们全铁路员工是一个很大的鼓舞。”6月13日,成渝铁路全线铺上重钢生产的新型钢轨,每根枕木上都安装上重钢生产的垫板,使成渝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具有较高水平的铁路。6月30日,重钢召开庆祝完成成渝铁路钢轨及配件任务授奖大会,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司长杨天放代表重工业部向重钢颁发了一等奖奖状,并授锦旗。
101厂产品样品钢轨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典礼在成都和重庆同时举行。重钢劳动模范岳松山应邀参加了在菜园坝重庆车站举行的庆祝大会,并在发言中介绍了重钢工人在修筑成渝铁路中的贡献和成就。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为列车首次全线通车剪彩,下达由重庆开往成都的命令。随后,满载着筑路工人、劳动模范和少先队员的专车缓缓驶出车站,两旁群众热烈欢呼。
成渝铁路不但是川渝地区的第一条铁路,更是新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建造、材料零件全部国产的铁路。它的建成,不仅实现了川渝人民半个世纪的夙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及其驾驭、领导经济建设的卓越能力,而且拉开了新中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序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国民经济的恢复都有着重大意义。回望历史,极大提高党和人民政府威望的这条成渝铁路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今天的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