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美军越汉江 ——反坦克英雄谭炳云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每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70多年前,志愿军将士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纵横驰骋、不畏牺牲的景象便会浮现在我们眼前。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这场惊天动地的保国卫家战争中,无数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这其中,就有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谭炳云。
他身上究竟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重庆市江津区档案馆珍藏的《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谭炳云同志立功材料》这份珍贵档案,走近这位反坦克英雄。
痛恨军阀奋起义 大熔炉里练本领
1923年冬,谭炳云出生在江津白沙的一个贫苦家庭。从15岁起,就随父亲一起耕种从地主手里租来的二十亩田地。但因封建剥削,租税奇高,仅一年后,谭炳云就改行当了木匠。之后四年,恰逢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因国民党抓壮丁,谭炳云被迫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200师,先后在战区医院当传令兵、担架兵和看护兵。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国民党新军阀却消极应战,欺压百姓。这引起了谭炳云的极度反感,也逐渐对国民党军队失去了信心。
1948年,谭炳云奋然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人民军队中,他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军纪严明、什么是官兵一致、什么是军民鱼水。经过党的教育培养,也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黑暗,对中国革命有了全新的认识。1949年,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因不畏艰险,英勇顽强,荣立三等功。
新中国成立后,谭炳云在人民军队这一大熔炉里继续锻造。他对待工作积极负责,对待同志热情真诚,1950年8月,在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见证下,谭炳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孤胆英雄显神威 阻美劲敌8小时
1950年,谭炳云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进入朝鲜。
1951年5月,在第五次战役后期,美军趁志愿军休整之机,集结了美二师,空降一八七团向麟蹄、阳口一线进犯,企图切断我军后撤之路,围歼我南汉江部队机关和后勤部门。
情况万分危急,我军火速撤离。在连续九次请战后,连指挥所将阻击敌军坦克、掩护部队安全转移的任务,交给了谭炳云所在的七连四班。
“5月23日黄昏后,谭炳云就带领着全班摸下山脚……携带着20颗手雷、一支冲锋枪和作业工具,在山脚相距百米远处的公路旁,构筑了两个防炮洞……将两袋炒面分给全班吃后,他最后回到反坦克工事里,和战士张北友研究着打坦克的技术动作。”这是谭炳云立功档案中记录的一段文字。
5月24日清晨,谭炳云在美军飞机轰炸的爆破声中惊醒。“敌人来了!”他握紧手中的反坦克手雷,推醒身边的战友。作为一班之长,谭炳云深知这次阻击任务的重大意义,他把其余战士留在山腰上的战壕里打掩护,自己则带着张北友下了公路。
沉重的轰隆声由远及近,敌人的两辆坦克沿公路缓缓驶来,疯狂地向四周倾泻着子弹。谭炳云紧紧盯着两辆坦克,寻找出击的最佳时机。当一辆坦克距离隐蔽工事不到20米时,谭炳云把心一横,纵身跃出了工事,一颗手雷精准击中了坦克炮塔。尽管炮塔损坏了,但坦克仍在向前驶动。
没打中要害?谭炳云赶紧又扔出了手中的第二颗手雷,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军坦克彻底不动了。但由于距离爆破目标太近,他被手雷的碎片击中了头部,当摸回隐蔽工事时,鲜血已布满脸颊。
就在这间隙,敌军的第二辆坦克又来了。眼看坦克越来越近,谭炳云强忍剧痛,再次匍匐到坦克旁边,与张北友配合又扔出一颗手雷,第二辆坦克也熄了火。但坦克里的敌人并没有被消灭,他们慌乱地掀开炮塔盖子,企图逃命。谭炳云眼疾手快,端起冲锋枪,“哒哒哒……”,先前冒头的敌人瞬间毙命。第二个敌人却相当狡猾,顶着同伴的尸体开始反击,张北友中弹受伤了。
一旦敌人逃脱,隐蔽工事将会暴露,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紧要关头,谭炳云冒着枪林弹雨,冲出工事,跳上坦克,朝着驾驶舱内部扫射,消灭了敌人。随后,谭炳云带领剩下的战士,成功炸毁了敌军两辆汽车,击毙驾驶员,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波进攻。
由于两辆坦克被炸毁,敌军又恐惧夜战,坦克部队向后撤退了大段距离,然后利用炮火覆盖射击三九〇高地。趁着炮击的间隙,谭炳云从坑道送走了受伤的张北友,独自一人坚守在工事。天逐渐亮了,敌军开始清理道路,准备再次前进。得到撤退命令的谭炳云,最后投掷了一颗手雷,把最前头的坦克炸毁,成功撤退。在此次战斗中,谭炳云歼敌13名,炸毁3辆美军坦克、拦截美军坦克部队整整8小时。
据《陆军第27集团军军史》记载,27军的军长彭德清高度赞扬谭炳云是孤胆英雄。谭炳云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的荣誉。
初心不忘念党恩 深藏功名报乡梓
1953年冬,带着满身伤病,谭炳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昔日威震全军的大英雄,将功名深藏心底,在县民政局默默工作。
谭炳云的三儿子谭勇从小看着《志愿军英雄传》长大。“书里第一位介绍的是黄继光烈士,第二位便是我父亲!”提起谭炳云,谭勇充满了骄傲。他说,父亲从来不会主动在家人面前谈起自己的英雄事迹,更不允许他们在外面炫耀。“父亲常说,是党教育培养了他,比起将性命留在战场上的兄弟,他个人的荣誉不算什么。”
在县民政局工作期间,谭炳云长期待在工地上,和工人们一起建起了全县第一个火葬场。火葬场建成之初,因为忌讳,没人愿意去接触死人。谭炳云便套上工装,亲自拉着板车运送尸体。过春节了,谭炳云主动让大家回家团聚,却独自忍受着病痛折磨,坚守在工作岗位。
上世纪70年代,正值我国推进丧葬制度改革初期,几千年的土葬习俗让群众纷纷谈“火”色变。作为民政局的干部,谭炳云深感责任重大,经常走街串巷,深入群众,宣讲政策。哪家办丧事,他总是第一时间前往,苦口婆心宣传火葬的好处。
1983年春,长期忍受伤病折磨的谭炳云向江津县委组织部申请:“我今年已经59岁了,自参加工作到现在,没有为党和人民作出多大贡献,感到很惭愧。我头部负过伤,工作起来感到困难,在岗位上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再待下去,只会对党的工作造成不好的影响,特向组织申请提前离休……”
2001年7月15日,78岁的谭炳云因病去世。追悼会上,上千群众自发前来,送别老英雄。从参军入伍到溘然辞世,50余年里,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岗位,谭炳云始终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像谭炳云这样为党和人民毕生奉献的战士,他们的功绩将永远镌刻在山河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