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将傲骨撑天地,剩有灵犀照古今 ——革命家李蔚如生平
有着“挽狂澜于既倒”之慨的革命先烈李蔚如,其档案资料保存于重庆市涪陵区档案馆。这组珍贵的档案包括李蔚如烈士登记表、任四川督军署参谋长照片、1926年创办的大顺更新学校照片、1927年创办的弋阳国民师范学校照片、故居大门李蔚如亲笔书写的对联照片以及2008年12月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批准命名李蔚如烈士陵园为涪陵区青少年教育基地的通知、2009年10月中共重庆市委批准命名李蔚如烈士陵园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通知等。珍贵的档案再现了李蔚如不平凡的一生:
重庆涪陵大顺场,茅坪山乡不寻常,革命先烈李蔚如,为国捐躯英名扬。1926年下半年至1927年上半年,川东南涪陵县的蔺市、同乐、龙潭、新盛等集镇乡村,农运工作热火朝天。“人民扬眉不纳税,八千人枪硬梆梆”,弄得重庆军阀如坐针毡,涪陵驻军惶惶不安,这场革命运动的领导人是谁?他就是涪陵农民自卫军总指挥李蔚如。
少年立志,东渡学军。李蔚如(1883-1927)字郁生、号鸿钧,涪陵大顺人。1904年春赴日本考入成城学校,后入日本东斌军校,1906年9月加入同盟会,1911年4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6月返川在重庆任体育教习。
初握权柄,刚正廉直。重庆蜀军政府成立后,李蔚如任涪州地方司令长官。他公道正派,为地方办了不少好事,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保全盐款,支于公用。二是镇压豪强,为民除害。三是拆毁“大仙堂”,带头破除迷信,教育群众不要信鬼神。1912年—1923年,他先后任蜀军参谋长、四川督军中将参谋长兼四川讲武堂堂长。由于不满军阀混战,于1924年秋毅然解甲返乡。李蔚如返乡后任涪陵四镇乡团练联团办事处处长,组织团练武装,维持治安,主持正义,为民争利,带头实行减租减息,根治匪患、禁毒、惩治贪官等百姓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对安定地方秩序起了极大作用。
接受马列,创建学校。李蔚如与挚友吴玉章、杨闇公、刘伯承等人保持书信来往。在他们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列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终由一个激进的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次年1月,任国民党(左派)涪陵县党部主任委员兼农运部长。他积极开展以四镇乡为基础的农民运动,以办团练传习所为名,训练骨干,建立农民武装;集资创办更新小学和弋阳国民师范学校,培养了许多革命干部,这里出来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我党的高、中级干部。
农军农会,声震川东。建立强大的农民革命武装作为发展农民运动的坚强后盾,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李蔚如又开始谋划改造民团队伍,使之成为农民群众谋利的工具。1926年8月—1927年6月,四镇乡农军发展到8000余人,全县达2万余人,枪支1万余支。这支农军队伍建立起来后,受到社会关注,当时在全国尚不多见。重庆“三三一”惨案后,白色恐怖迅速弥漫,为形势所迫,一大批党团员和革命人士纷纷潜赴涪陵,因为涪陵有强大的农民自卫军作后盾,成为川东革命的一个堡垒,有力地保护了党组织、保存了革命力量。
忠肝义胆,视死如归。李蔚如一面组织农民运动,召开涪陵县农民协会代表大会,成立县农民协会,一面扩大农民武装革命,建立涪陵县农民自卫军,以抵御国民党军阀的进犯。涪陵农民自卫军迅速壮大,不仅使驻军不敢在四镇乡继续横征暴敛,而且使坐镇重庆的军阀刘湘也十分惧怕。1927年6月,刘湘派兵攻占涪南边境的冷水场一带,同时勾结国民党驻涪军队郭汝栋部,伺机对李蔚如下毒手。
1927年7月,李蔚如被郭汝栋诱捕,7月8日,于重庆南岸黄桷垭英勇就义,时年44岁。临刑前,他说“为革命事业,死也要站着死”,他嘱咐家人,给他下葬时,棺材一定竖着埋。在《永诀书》上,他写道“我今死矣,以身殉党国,理得心安”。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豪举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拼将傲骨撑天地,剩有灵犀照古今”的英雄气概和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