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四史百讲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印记100>详细内容

烽烟中的红色摇篮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院

作者:王思进 来源:合川区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1-07-13 15:57:10 浏览次数: 【字体: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国土沦丧,人民惨遭屠戮,大批阵亡将士的遗孤和难童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且不断遭到日寇的残杀、掠夺,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保育培养民族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由妇女界进步人士倡议发起,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武汉成立,并先后成立了21个保育分会,创建了53所保育院,直属第三保育院便是其中之一。

1939 年 6 月 2 日,四川江北县土主镇(现重庆市合川区土场镇)周家祠堂里,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妇女,她叫赵君陶,同行的还有她年幼的儿子李鹏及女儿。

9fcbafdf90594620a4980f6bc4401027.jpg

赵君陶,原名赵郁仙,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李硕勋的遗孀。此行受中共中央南方局委派,来此创办第三保育院。当时,土主镇是一个穷山沟、丘陵山区,没有公路,交通非常不便,在这里工作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整个院落除了一块“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的牌匾,几乎一无所有,全院 600多名孩子又大都体弱多病。面对重重困难,赵君陶带领几位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发扬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精神,四处奔走、八方游说,向社会募捐,保障了维持保育院所需的经费与物资。

面对这些失去亲人、流浪在外的孩童,赵君陶及“直属第三院”的同志们,既当老师,也为父母,对他们悉心照料、精心哺育、耐心教导。她推行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和民主办院的方针,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手脑并用的小工人、追求真理的小学生、自觉觉人的小先生、反抗日本侵略的小战士。为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她用抗战纪念日来为各年级命名,如五年级为“7·7团”、三年级叫“9·18团”等,让孩子们永远铭记这些纪念日的意义。

直属第三保育院保育生黄金轩在《永世难忘慈母恩》中深情写道:“我们这些苦难的孩子发自内心地称呼为我们日夜操劳的长者、‘保护神’为‘妈妈’,赵妈妈就是我们保育生的良师和慈母,她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革命启蒙者和正确引路人。”

1939 年至 1946 年,在周家祠堂长达七年的时间里,直属第三保育院共保育了800 余名从战火中抢救出来的战区难童和烈士遗孤。在“直属第三院”同志们的努力之下,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有了一个安稳的童年,他们成年后有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成为了各行业的专家,成为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各条战线上的骨干。

赵君陶同志不仅精心哺育、教导这些苦难孩子,她还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隐蔽精干政策,处理好与周围乡里和群众的关系,当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一次次反共高潮时,直属第三保育院不仅未遭到丝毫破坏,还掩护了一大批同志。

现重庆市合川区档案馆馆藏红色珍档——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院,有文书类档案62卷,内容主要涉及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院相关简介以及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院院长赵君陶同志(中共党员)的相关资料;照片类档案39张,主要涉及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院当时的保育生行课、锻炼、劳作、休息和教师开会的相关照片。该组照片由李琼同志于1986年11月来合川时捐赠给在原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院旧址建校的合川土场小学,后合川土场小学将该档案移交进合川区档案馆保存至今。

44518252fac64960a4d714a036567155.jpg

合川区档案馆通过挖掘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院档案,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充分展现共产党人在民族危难的时刻,不惧艰难,抛家离业、舍生忘死,对抗战时期将士遗孤和难童予以关爱、救助、教育和培养,于危难中守护革命的“火种”茁壮成长。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院传承下来的“精忠爱国,志存高远,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仍熠熠生辉,照耀在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路上。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让我们勇接革命的“接力棒”,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不止!


终审:超级管理员

相关内容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