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云西路和金沙江畔的三线记忆
20世纪60年代,由于三线建设的需要,为了建设打不烂炸不垮的交通运输线,重庆交通学院派出了61级、62级道桥系、水港系的师生组成测设队,承担了川云西路(成都—昆明)的公路及桥梁改建测设任务和金沙江航道的测设任务。通过完成生产任务,替代了原教学计划中的勘测毕业实习和设计,把课堂搬到了工地。在野外真刀真枪的测设工作中,师生们经过刻苦磨炼,培养了为祖国奉献的情操、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扎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知识。
四川省交通厅设计院路测三队合影
重庆交通学院61级、62级学生们,分别于1964年10月和1965年6月在老师们的率领下赴成都,与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勘察设计院联合组建了三个公路测设队和两个桥梁测设队,奔赴公路桥梁测设工地,边实习、边生产。师生全力以赴、上下同心、内外相助、共同奋战,“顶烈日,冒严寒;餐风雨,宿荒原;跨河谷,翻山峦;设桥隧,测路涵;排千险,克万难……”终于于1966年7月完成了川云西路等多条公路、桥梁的新建、改建等测设任务。
由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和交通部航道工程局组成工程指挥部,进行金沙江宜宾至云南丽江1000多公里航道的开发任务。因任务紧急,交通部动员所属高校重庆交通学院、长沙交通学院、大连海运学院,组成了8个测设队,进行测设工作。重庆交通学院响应号召,以水港系61级和62级两届学生组成了金沙江第一、二、三、七共4个测设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此项任务。第七测设队由重庆交通学院水港系62级二班学生组成,承担金沙江上游中江街虎跳峡以下100多公里航道的测设任务。金沙江上游,穿行于高山峡谷间,水流湍急、滩险密集,两岸人烟稀少,道路不通,物资匮乏,勘测条件异常艰苦。从1965年5月至1966年12月底,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第七测设队胜利完成任务。
转瞬50多年过去了,为抢救当年重庆交通学院师生参加三线建设中公路、桥梁、航道测设的这段历史资料,当年带领学生投身三线建设公路测设的高光秀教授,发动参加建设的重庆交通学院61级、62级的师生,并邀请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勘察设计院有关人士,采用不同形式,共同收集、回忆、整理这段历史资料。师生们踊跃参与、分头行动、雷厉风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收集了文、诗、歌等资料百余篇,照片百余张。每一篇关于三线建设的人和事,都是师生们一段宝贵的人生历练。他们说“影响并贯穿我们一生的三线精神,意义深远,我们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传承三线精神,责无旁贷。”
记述这一段战斗的历程,重庆交通学院的师生在国家需要时,坚定行动为“三线建设”作出了贡献,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每位参与者、亲历者来说,有此难忘的回忆,实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