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人民解放纪念碑”题字
在重庆渝中区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座庄严质朴的“人民解放纪念碑”。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人民解放的象征。而“人民解放纪念碑”的题词,则是率人民解放大军挥师西南、解放重庆,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
“人民解放纪念碑”历史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的抗战岁月。1939年5月3日、4日,日机连续2天共60多架狂炸重庆城区,天官街、都邮街、柴家巷交叉路口(现解放碑处)被严重炸毁。市政府在废墟上改建街道,将此处扩建为都邮街广场。1941年,广场被命名为“精神动员广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德意法西斯宣战,国民精神总动员会、全国慰劳总会在广场中央建成高约22米的“精神堡垒”,用以凝聚民心、展示我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之精神。该建筑主体为长方立柱,木竹结构,外涂抹水泥,不久即损坏严重,1943年11月被拆除重建。因经费紧张,修建迟迟无法进行,广场中仅存的形单影只的旗杆。
抗战胜利后,在1945年9月召开的重庆市临时参议会第二届第五次会议上,代表提案修建纪念碑以永久纪念重庆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经过近半年的筹备,1946年5月,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确定在都邮街建立抗战纪功碑,由市政府推动实施。纪功碑由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工程师黎抡杰设计,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12日正式开工,1947年10月初,工程基本结束,10月10日,重庆各界举行隆重的抗战胜利纪功碑落成典礼。纪功碑以青白色彩为主,由塔台、基座、碑体、时钟、眺望台、旗杆等构成,七层八面,整个碑高27米多,巍然屹立,眺望台上尽揽全城景象。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重庆历史翻开新的一页。1950年,在重庆市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代表第66号提案为“请更改各公共场所及街道名称案”,建议将“纪功碑”改名“解放碑”。重庆市人民政府经过研究,接受人民代表意见,决定将纪功碑改名为解放碑。7月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布告,“兹为执行本市各界人民的提案,建立本市解放后新的市容起见……抗战胜利纪功碑改为解放碑……”。9月1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碑名究为“西南解放纪念碑”抑或“重庆解放纪念碑”。西南军政委员会最终确定碑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以彰示人民的新中国、人民的新重庆、人民的新生。
1950年10月5日,纪功碑改建为解放碑工程动工。改建工程包括窨层积水抽出,碑顶游廊、碑身窗洞活扇玻璃装置,标准钟修理,碑面改建磨石,光源整修装配,碑名更换等。10月7日,市建设局请示市政府转呈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写碑名。10月9日,市政府致函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请刘伯承主席题写碑名。刘伯承欣然同意,10月18日,刘伯承题写的“人民解放纪念碑”及时间落款送到重庆市人民政府,并告知,“如何排法,悉听安放;年月日与下款似应分排两边”。1950年重庆解放一周年前碑上更名完成,即现在人们所见“人民解放纪念碑 一九五零年首届国庆节日 刘伯承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