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莱日记》里的热血与挚爱
1919年1月的一个冬夜,在荣县双石桥夏家湾的一间陋室里,一个衣着单薄的青年人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是日见中日之役。日本海军不携白旗,示以必死来敌我师。不知我军人有此志否?”写罢,一种对国家危在旦夕的忧虑,对政府孱弱无能的愤懑,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不散。这个时刻关注中国前途命运的青年,就是年方19岁的曾莱。
1919年4月29日,曾莱“闻报见蒙古反立,南北未和,西藏来侵,日本关运。”他在日记中悲叹:“嘻!天亡我之时,即何为酷我至此!”1924年1月,曾莱在报上看到中国东南地区烽烟再起,四川民众经受一年的战祸苦楚,又降临到东南一隅民众的头上,心中不免悲愤:“岂江苏人也当逢相当的劫吗?”3月8日,于报上见“广安、岳池为陈树藩军所占,自由三日,大肆抢劫……”,他在日记中严厉控诉:“广民何辜,暗无天日至此?”
这是共产党员曾莱在学生时代写下的日记节录,像这样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的日记还有很多,篇篇都是曾莱用青春的热血写就,字字都饱含曾莱对劳动人民炽热的情感。这些日记现保存在荣县档案馆,入选《四川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印记100”—川渝地区档案馆馆藏红色珍档名录库》。
正是因为学生时代的曾莱,有着一颗爱国救国的心,有着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旧社会、反动军阀的无比痛恨,才有他后来不畏艰险、坚韧不拔领导农民运动和与民众同甘苦共命运坚持斗争的实际行动,才有他后来取得的革命成果以及被川南农民群众亲切赠予的“圣人”“农王”称号。可令人无比痛惜的是1931年的秋天,曾莱在领导梁山(现重庆梁平)等地的农民运动时,被叛徒阴谋杀害,献出了32岁的生命。
今天,我们重读曾莱日记,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曾莱那种把个人命运紧紧地同国家同人民联系在一起的爱国精神,就是要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就是要把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融入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