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四史百讲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印记100>详细内容

月面上的第一片绿叶

作者: 来源:重庆大学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1-06-21 16:38:42 浏览次数: 【字体:

这是一张宝贵的声像档案照片,它是由随嫦娥四号登月的重庆大学牵头研制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以下简称科普载荷)内置相机拍摄的棉花种子发芽长出的第一片绿叶,这也是在月球表面长出的第一片绿叶。

eab7638fe29741498dca3908b6f8c8ec.jpg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备受瞩目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之旅。科普载荷搭载了棉花、油菜、马铃薯、拟南芥种子及酵母、果蝇共6种生物。2019年1月7日上午10点左右,在轨数据记录下了其中的棉花种子成功发芽,将月面第一片绿叶呈现到人类面前的珍贵画面。

该照片十分珍贵,它既来自太空,又真实地记载了人类首次为了构建未来的太空生态系统所作的探索和所取得的成功,彰显了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科学家精神。

2015年,重庆大学牵头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从国家航天局、教育部、中科院、中国科协和团中央共同发起征集的嫦娥四号科普试验生物科普试验载荷近300份作品中脱颖而出,并于2016年底被最终确定为搭载项目之一。

当时,重庆大学专家们面临着诸多困难:毫无多种交叉学科管理经验、无前人和自身类似科研成功经验可借鉴、以及奔月载荷项目不能有一丁点瑕疵。时间紧,任务重,他们放弃节假日,奔波于全国多家科研院所和实验室,经过近1000个日日夜夜的集智攻关,经过几百次实验“归零”的失败,筛选出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种子及酵母、果蝇共6种生物作为搭载生物。为符合嫦娥四号搭载“货物”重量轻、体积小的要求,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完成了复杂环境下的生物固定技术、光导管导光技术、自主研发的密封及控温技术、高湿度条件下相机防雾成像技术等的研制,创造性地建造了一个直径173毫米、高198.3毫米、净容积0.8升、仅2.608公斤重的小罐子作为地球生物的居所,保证了6种生物在38.4万公里奔月之旅的安全和在月表低重力、强辐射、小尺度、宽温差条件下能生存、发芽。最终,棉花种子成功发芽,成为了人类在月面绽开的第一片绿叶。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诸多重大科技成果,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蛟龙”探海到量子通信……一个个世界瞩目的科技突破,无不源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砥砺奋斗,无不浸透催人奋进的科学家精神。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党的领导下,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更加需要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不畏艰辛、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氛围,汇聚起夺隘而出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终审:超级管理员

相关内容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