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四史百讲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印记100>详细内容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 ——小南海大堰的故事

作者: 来源:黔江区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1-06-01 09:52:33 浏览次数: 【字体:

档案是一座山,从古至今积淀着历史尘埃;档案是一条河,由远及近流淌着世间记忆;档案是一部尘封的书,一页一页记载着人文故事;档案是一座桥梁,将过去与现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重庆市黔江区档案馆一排排高大的密集架上,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浩如烟海的档案案卷。这些泛黄的档案,记录着一代代黔江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辉煌历程和闪光足迹。

徘徊在历史的海洋中,总能让人心驰神往,先辈们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不断鼓励着一代代黔江人奋发向上。那些奋斗的足迹,那些付出的艰辛,那些充满荣耀和彪炳史册的点点滴滴,仿佛活在有生命的档案史册里。

时光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

在那个年代,在旱魔的肆虐下,黔江“十年九旱”,黔江人饱受缺水之苦。人们苦苦求索,把目光投向了离县城40多公里,120多年前形成的地震堰塞湖这个天然水源——黔江小南海。

cc61dd58efaa442e9d55d9b976ca1bfa.jpg

有一种决心,叫“立下愚公移山志”

引出南海水是解决全县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的关键。时任黔江县副县长的张荣途多次组织县水利部门负责人、技术员赴四川省申请立项。省有关部门听了汇报后认为工程艰巨,投资巨大,不愿立项。摆在眼前的蓄水量达7020万m³的水资源不能很好利用,黔江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历经多年不懈争取,终于在1972年6月,四川省计委下达了《关于黔江小南海工程设计任务的批复》,同意修建小南海大堰。

有一种力量,叫“万苦千辛攻难关”

1973年3月,小南海大堰工程正式施工,由于项目区域处于崇山峻岭之中,悬崖峭壁、河道滩涂无处不在,地形地貌和地质相当复杂,加之工程物资奇缺,无形中更增加了施工难度。黔江县党政领导组织带领民兵团2500多人,奔赴施工现场,在异常恶劣和缺少修建机具的情况下,凭着钢钎、铁锤、锄头、背篓,凭着一颗红心拼命干。没有手推车,就靠肩挑背抬;没有挖掘机,就靠人工开凿;没有照明设备,就点煤油灯;没有轨道矿车,就用自制的“板板车”拖运渣石;没有爆破物资,就自己动手熬制土炸药;技术力量不够,就白天干活晚上学习,所有的困难仿佛都淹没在了沿途的隆隆炮声和民兵的号子声中。

有一种精神,叫“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林县人民能建红旗渠、黔江人民就能修南海堰!”黔江儿女宁愿苦干,再也不愿苦熬下去了!在缺仪器、少设备、无公路、少供电的极端困难条件下,民兵们头顶青天,脚踏群山,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硬是把进水闸、倒虹管、引水隧道和明渠四个主体工程攻克了下来,其中倒虹管共设7个镇墩、45个支墩及滚轴支承环座;引水隧道多达24个,总长达10800米,总干渠长26公里,明渠长15公里。

从1972年到1980年,“小南海大堰”从正式获批开工到最终建成通水,整整用了8年时间。八载春去冬来,在人类长河中不过短暂一瞬,但对于黔江土家苗寨儿女而言,却是血汗交织的悲壮岁月,也孕育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如今小南海依然是黔江主城居民的首要水源和沿途农业灌溉的生命之渠;曾经极目荒瘠的黔江山河,终于绽放出春色生机,显得格外美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虽然时代在变化,但黔江儿女跟党走、听党话,建设好家乡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变;虽然社会在变革,但传承了几十年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没有变。如今小南海大堰工程的42卷、474件档案静静存放在黔江区档案馆里,完整记录着那段党领导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史。

行走在档案里

我们能见证岁月的沧桑

会感慨历史的伟大

会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更重要的是

能从历史中找寻到未来的方向

那里有我们的希望

有我们的梦想

更有让我们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

 

 


终审:超级管理员

相关内容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