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报:四川第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批判旧制度、旧思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22年2月7日,四川江油人王右木创办了《人声》报。
王右木创办的《人声》报(成都市档案馆藏)
《人声》报是四川第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报名取自“应鼓动人民起来大声疾呼,提出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代表人民的呼声”之意,王右木任社长兼主笔。《人声》报编辑及发行处是成都大坝巷第五号,由成都探源公司代为印刷,每张零售五十文,预定六期共计一角。创刊号的《本社宣言》两次提到马克思主义,明确宣称“直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要义,解释社会上一切问题”“讨论马克思社会主义之学术的及实际的一切问题”,两次强调最终目的是“为全人类谋均等幸福”,表明了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诚恳、最鲜明的态度”。
从创刊起,《人声》报便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对现实社会的一切罪恶现象,尽力的布露和批评,以促进一般平民的阶级觉悟”,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四川军阀,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主、社交公开等先进思想,经常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批判旧思想、旧制度,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还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情况,激励工农组织起来参加爱国运动,“讨论新社会之一切建设问题”。
可惜的是,《人声》报发行到第三期时即被责令停刊,王右木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一则停刊启示“本报第三号业由警厅命令停止出版,谓‘本号言论纯为鼓吹社会主义而作’。谨向爱读本报诸君道歉,已订报者准于后期出版补送。”不久之后,当局迫于社会压力解除了禁刊令,报纸得以复刊。但由于当局的不断压迫和经费困难,报纸从日刊改为周刊,最后改为旬刊,但仍难支撑,在断断续续出版了五个多月后被迫停刊。然而,《人声》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她像天边微露的曙光,让黑暗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她像一盏光芒四射的灯塔,给黑暗中探索的人们照亮了征程。
《人声》报,是四川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刊物,不仅被视为四川的第一张党的报纸,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