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江永七姊妹联手保护女书(附图)

作者:朱华、彭玉 来源:长沙晚报 发布时间:2007-10-07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三朝书是一种在婚嫁礼仪上唱读的公开信。图为清末民初的女书《三朝书》,10页,封面为双层麻布制成,外层黑色,内层为白色

    档案名称:女书
    档案所在地:湖南江永县档案局
    档案描述
    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现存的惟一的女性文字,主要在湖南江永县上江圩镇一带的妇女中流传。
    “女书”约有1000至2000个字符,是一种能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符号体系。当地妇女用女书编歌和创作,还用“女书”翻译当地比较流行的汉语唱本。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精制的手本、扇面、布帕、纸片上,有的还被织在棉被上,内容多是表达妇女内心苦楚,记录婚嫁、民歌或结拜姊妹间的交往,以及记载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女书”作品几乎都是诗歌体裁,主要为七言诗,少数为五言诗。
    “女书”的形体倾斜,略呈菱形,近似“多”字形,修长秀丽。书写款式同中国古代线装书相同,上下留天地,行文自上而下,走行从右到左。通常没有标点符号和横、竖笔画,主要由点、竖、斜、弧4种笔画组成。
    在江永县档案局里,收藏了女书原件50多册、女红10余件,音像长达400多个小时。2002年,女书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并成为世界闻名的重点收藏的文献遗产。
    档案故事
    江永县妇女自古以来就风行结拜姊妹,其中最受妇女欢迎的是两人结拜和七人结拜。七人结拜是崇拜神话中的天宫七姊妹,希望结拜成七姊妹后也像七位仙女那般情深无比、互相关心爱护。而这种古老的习俗,从客观上为保护女书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江圩镇著名的女书传人高银仙,与女书精通者卢月玉、卢树宜等七人结成七姊妹。她们在农闲之时轮流到各姊妹家一起做女红、习女书、进行女书创作。1967年的一天,七姊妹正在葛覃村的四姐胡池珠家聚会。突然,五姐高金月神色慌张地跑进来,叫大家快把纸笔收起来。高金月说,刚才她来的路上,碰见几个手戴红袖章的“造反派”,喊着什么“破四旧”,其中一个熟人还对她说:“你们那蚊子脚字是‘四旧’,是封建主义,不要再写了,写好的要烧掉。要不然,被查出来就要游街和挨批斗的。”
    众姊妹吓了一跳,赶紧商量对策。七妹唐宝珍说:“我们何不趁‘造反派’还没走,拿些废纸在门口烧了,就说是在烧写“蚊子脚字”的纸,也好有个交代。”大家觉得这办法不错,便七手八脚拿了些废纸,到家门口烧了起来。“造反派”看到后,高兴地表扬了众姊妹。
    随后,大家约好回去之后把女书纸、扇、三朝书等藏好,并向外宣扬“今后再不写‘蚊子脚’字了”。这样,七姊妹便躲过了红卫兵的耳目。但她们在往来中,女书照写不误,只是不敢放声唱了。就这样,七姊妹保存下了许多女书原件,才没把传统的女书字符完全丢失。
    专家点评:
    湖南省档案局副局长胡振荣:“女书”不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以性别来划分的文字,而且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化石”,对研究人类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文明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具有着重要意义。女书作品一般为手写本,且为女性贴身、隐私性物品,大多是人死书焚或随葬,民间遗存很少,留存到现在的女书作品就显得非常珍贵。2002年3月,国家档案局已将江永女书列入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