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上海市档案馆积极参与海派文化研究

来源:中国档案报 发布时间:2007-06-26 08:43: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报讯 (特约记者 邹伟农)6月2日,由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办,青浦区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协办的第六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上海市档案局馆长吴辰致开幕辞。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忻平和上海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程绣明共同主持会议。上海海上书画院院长、著名书画家朱鹏高向会议主办方赠送了书画作品。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作总结。
  吴辰指出,海派文化研究、城市文化建设与档案和档案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海地区各级各类档案馆是保存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的基地,其保存的档案资料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档案和档案工作既是城市历史文化长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继承、保护和传播深厚、多彩的城市文化内涵的特定手段和途径。因此,在海派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建设和发展中,不仅档案工作者可以有所作为,而且档案馆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研讨会云集了对海派文化深有研究的各方面专家学者,围绕“海派文化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题展开了全方位、多视角、有深度的研讨,共收到论文近50篇,其中档案界专家学者和青年研究人员提供的论文有10篇。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龚心瀚认为,新时期海派文化不仅是上海综合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关乎上海的核心竞争力和终极竞争力。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赵丽宏,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黄耀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王琪森、青浦区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局长曹伟民发表了独到的见解。93岁高龄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就海派文化的兼容并蓄和扬善弃恶所作的铿锵有力的发言,把本届学术研讨会推向了高潮,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举办的海派文化青年论坛,吸引了众多海派文化的青年爱好者。
  上海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全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海派文化。2001年,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自2002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学术研讨会,这已成为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至今已召开了5届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相关的文集。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还有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庄晓天以及著名专家学者钱谷融、王邦佐、丁锡满、方明伦、杨剑龙、薛理勇等100多人。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