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档案馆":一起聆听历史的声音
新华网上海频道陈琼珂 肖春飞6月14日报道: "卖宁波黄泥螺咯!" "收旧报纸旧钢笔咯!"
随着一声声清脆的铃铛声,曾经回响在老上海弄堂里货郎们的叫卖声便在耳边响起。现场的听众们伸长了脖子、仔细地倾听历史的声音。中老年人微笑着低头沉思,仿佛勾起了童年甜蜜的记忆;青年人则好奇地瞪大了眼睛,好像生怕错过什么似的。
这是笔者13日在第四届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的"声音档案馆"里见到的一幕。除了台湾手工艺品、瓷器、纸雕等精彩展品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是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的又一亮点。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搭建的"声音档案馆",提供众多历史人物的真实声音、特别事件的录音报道,让历史人物在耳边"复活"。
节目现场的一个互动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主办方放一段历史录音,让听众判断是什么历史人物或什么历史情境下的声音,判断正确的观众将得到一份小礼品。
"声音档案馆"的策划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海滨说,此次准备的"历史的声音"共分四大类:
第一,"百年海上风",展示一些老上海的声音,例如弄堂里的叫卖声、倒马桶的声音、黄浦江上的汽笛声等;
第二,"上海第一",把50年前电台的报道拿出来展示,例如上海第一座高楼拔地而起、"妇女"号轮船下水、南京路第一列无轨电车等;
第三,"跨越时空的原声回响",将尘封在历史中的声音挖掘出来,把一些大多数人只闻其名、未闻其声的历史人物、英模人物的声音放给大家聆听,例如列宁的演讲、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声音、雷锋和彭加木的声音等;
第四,"文艺精品荟萃",播出例如《庐山恋》、《虎口脱险》(上译版)等经典老电影的录音剪辑。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主办方就送出了500份小礼品。中华职业技术学院的蒋志军作为一名志愿者一直在节目现场服务,他说:"活动的参与者很多,大家非常踊跃,排了很长的队。老年人或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判断正确,而年青人觉得很好奇,也受到了教育。"
市民孙先生今年66岁,自幼生长在上海的他表示:"这些年代久远的声音,唤起了我们对老上海的回忆,久远而亲切。"
王海滨说:"声音也是一种遗产,我们这个活动的初衷就是体现'用声音记录历史'的概念,把这些声音从尘封的历史中挖掘出来,勾起受众对历史声音的兴趣,缅怀历史,同时也积极参与到2007年上海民博会中来。"
信息来源:新华网
摘编:重庆市档案局信息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