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中国第一私人档案”整理工程启动

来源:常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7-07-18 08:57:00 浏览次数: 【字体:

  盛宣怀,常州走出的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实业家,他留下的数十万计的“盛档”,被誉为“中国第一私人档案”。今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斥资数千万元,实施“盛档”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工程,并列入市政府“重大工程”。日前,本报记者专门就此采访了上海盛宣怀档案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易惠莉教授和常州盛宣怀研究会秘书长陈吉龙。
  史上最“牛”私人档案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盛档”是一个专用名词,以其浩如烟海的庞大数量、与中国晚清历史的密切关联而广受关注。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盛宣怀生前十分重视企业档案和个人交往档案的保存。现存的“盛档”主要保存在三个地方:上海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和日本,上海图书馆保存的数量最巨。
  纵观上海图书馆珍藏的盛宣怀档案,时间跨度从清咸丰六年(1856年)前后至1936年的记录,将近80年,共17.8万件,1亿余字。其中前20年的档案,主要是盛宣怀父亲盛康的纪事;盛宣怀逝世于1916年,此后20年的内容,为盛宣怀后人所记。
  盛宣怀从1870年入李鸿章幕后,事无巨细,走到哪记到哪。“盛档”中保存了几乎所有的文字底稿,包括日记、文稿、信札、账册以及来信、来电、来文等,内容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外交、贸易、军事、金融、教育等,但凡近代中国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中日战争、中外商约谈判、四川保路运动、东南互保事件等等,都有涉及。盛宣怀一生与许多名人、要人都有接触,如孙中山、黄兴、谭嗣同、李鸿章、梁启超、翁同和、沈葆桢等等。他们与盛宣怀都有信件往来,或谋军国大事,或论工商细节,或谈市井琐闻等等,无一不是真事真情记录。
  “盛档”资料件件有价值
  历史上,“盛宣怀档案”经历过数次整理出版。
  1939年,盛宣怀幕僚吕景端等人编辑了盛宣怀的文集《愚斋存稿》100卷,计180万字;1976年,在著名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陈旭麓、顾廷龙、汪熙的主持下,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编选出版了8辑12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计733万字。
  1997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先后投资700万元左右,并由上海图书馆抽调人员成立“盛档”整理小组。近十年来,整理小组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制成了可供检索的数据库。
  上图负责人介绍说:“人们稀罕的大龙、小红花等邮票这里都有,‘盛档’中没有一样东西没有价值!”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上海图书馆“盛档”基础编目工作宣告完成。
  2006年8月,上海市委宣传部决定成立盛宣怀档案研究中心和档案出版编纂委员会,任命著名学者王元化为该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3月,“盛宣怀档案出版编纂委员会成立、盛宣怀档案研究中心揭牌”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上海市领导集体向研究中心25位特约研究员颁发证书。
  据了解,随着“盛档”工程的全面启动,上海市政府将以数千万元的投资,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前期编目工作的基础上,陆续出版“盛档”影印本,到2010年将出齐400册,使库存的盛宣怀档案全部公之于世。
  专家们一致认为,“盛档”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史料宝库,是研究我国近代史,尤其是研究洋务运动史、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近代实业思想史、近代上海史的十分重要的原始史料和历史文献。

信息来源:常州日报
摘编:重庆市档案局信息技术处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