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张票证折射40年记忆变迁??杭州市档案馆举办《杭州票证??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展览
买粮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买糖、肉、布、煤球全都需要票证,相信上点儿年纪的人都对这样的生活不陌生。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实行了40年的票证,直到1993年票证才完全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票证是计划经济特有的标志物。由于长期以来的物资匮乏、政治运动,实物票证和有关的资料大多已不见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票证的收集难度越来越大。为了让人们重温共和国曾经走过的道路,保留那份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让年轻人了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轨迹,感受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日前,杭州市档案馆利用馆藏票证档案,举办了《杭州票证??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展览。
本次展览展出了民国末期和新中国建立后曾在现杭州行政区划内流通和使用过的票证,有粮票、食油票、布票,侨汇券等30多类商品的购买票,券计4000余枚,还有各种购货证、介绍信和文件资料等共200余件。其中,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套全国粮票、第一套浙江省粮票、“指甲粮票”之称的全国最小粮票以及一张印着1100枚小烟票的大烟票,还有少量的假票、伪票,诉说着一些鲜为人知的使用历史。
现场有一位白发老人看得特别仔细,他是浙江省粮食局的退休干部蒋怀赋,今年已经74岁,曾长期从事浙江粮票的设计工作。从1975年到1993年,他和他的同事一起为本省设计了近20年的粮票,每年一套,每套都按用途分为4类,每类又按面额分为3种。“当时设计粮票和设计钞票一样要保密呢,别看这不大的粮票,上面还有防伪标志呢。”蒋怀赋说,粮票设计手稿都是他们一笔一笔手绘的,图案中暗藏“密码”,比如一张图案为绵羊的粮票,羊身上就隐藏着“浙粮”两字,缩微后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
蒋阿四大伯一大早就来到档案馆看展览,这些票证对于64岁的他来说很亲切,“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想吃什么随便买。我就是靠这些票长大的,家里七七八八好多票。这么多票中,粮票是最重要的,每人每月24斤粮食。过年了,发3两花生票、1只鸡票,还有一些豆腐票等,算是过年的年货。”
前来参观的群众骆绎不绝,都对展出的票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感慨良多。
票证是计划经济特有的标志物。由于长期以来的物资匮乏、政治运动,实物票证和有关的资料大多已不见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票证的收集难度越来越大。为了让人们重温共和国曾经走过的道路,保留那份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让年轻人了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轨迹,感受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日前,杭州市档案馆利用馆藏票证档案,举办了《杭州票证??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展览。
本次展览展出了民国末期和新中国建立后曾在现杭州行政区划内流通和使用过的票证,有粮票、食油票、布票,侨汇券等30多类商品的购买票,券计4000余枚,还有各种购货证、介绍信和文件资料等共200余件。其中,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套全国粮票、第一套浙江省粮票、“指甲粮票”之称的全国最小粮票以及一张印着1100枚小烟票的大烟票,还有少量的假票、伪票,诉说着一些鲜为人知的使用历史。
现场有一位白发老人看得特别仔细,他是浙江省粮食局的退休干部蒋怀赋,今年已经74岁,曾长期从事浙江粮票的设计工作。从1975年到1993年,他和他的同事一起为本省设计了近20年的粮票,每年一套,每套都按用途分为4类,每类又按面额分为3种。“当时设计粮票和设计钞票一样要保密呢,别看这不大的粮票,上面还有防伪标志呢。”蒋怀赋说,粮票设计手稿都是他们一笔一笔手绘的,图案中暗藏“密码”,比如一张图案为绵羊的粮票,羊身上就隐藏着“浙粮”两字,缩微后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
蒋阿四大伯一大早就来到档案馆看展览,这些票证对于64岁的他来说很亲切,“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想吃什么随便买。我就是靠这些票长大的,家里七七八八好多票。这么多票中,粮票是最重要的,每人每月24斤粮食。过年了,发3两花生票、1只鸡票,还有一些豆腐票等,算是过年的年货。”
前来参观的群众骆绎不绝,都对展出的票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