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辉煌30年:国家档案资源增长越来越快
新中国档案事业从接收旧政权的档案开始,通过建立各级各类档案室和档案馆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到1963年3月召开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时候,“全国已经成立了省、市、自治区档案馆十九个,省、自治区档案馆筹备处五个,县档案馆一千五百九十个。”伴随着全国规模档案馆网的建立,国家档案资源迅速增长。据《当代中国档案事业》记载,1963年,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保管的档案有568万卷,1966年达到了950万卷,3年时间增长了70.1%。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国家档案资源迅速增长的大好势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到“文革”结束时,国家档案局和各个地方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被撤销,大量的档案馆停止工作,勉强运转的档案馆由于条件恶劣而无法满足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致使大量档案保存在机关档案室,面临着损毁、丢失的危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档案事业开始恢复、整顿。按照国家档案局的部署,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接收了大量的档案,档案馆中的国家档案资源迅速增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档案事业开始了恢复、整顿的历程。1979年4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还不到5个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文件,批准恢复国家档案局,中共中央档案馆也恢复了中央档案馆的名称和职责。此后各个地方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也相继恢复和开展工作。紧接着,在国家档案局恢复之后的4个月,也就是1979年8月,国家档案局召开了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了全国档案事业“恢复、整顿、总结、提高”的任务。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室迅速大规模地开展了档案鉴定、分清档案保管期限的工作,为档案的接收进馆做了大量的准备。1980年国家档案局召开了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对各级档案馆,特别是省以上档案馆,提出了“要大力开展收集工作,为开放历史档案准备丰富的材料”的要求。此后,“丰富馆藏”成了新时期全国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伴随着档案事业的恢复、整顿,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档案保管条件也不断改善。到1980年召开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的时候,全国已有12个省档案馆新建或扩建了馆库,400多个地、县档案馆新建了馆库,其中四川省就有70%多的县建起了新的档案馆库。一些地方的档案馆根据本地方的实际需要和可能,采取勤俭办事的方针,因陋就简地改建库房、改造设备,为国家档案资源的迅速增长提供了起码的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为国家档案资源的迅速增长提供了“理论支持”。改革开放以后不久,档案界就把“馆藏建设”作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并得出了不少结论。不过这些结论都很相似,即我国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数量太少。此种观点的典型就是:“尽管我国馆藏量近几年增长较快,但数量(包括绝对数和平均数)仍然较少,还是不够丰富的,……所以丰富馆藏仍然是今后的一个长期的任务。”“从目前全国保存档案的数量看,不是太多,而是不多。目前档案馆、特别是地、县档案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馆藏贫乏,无法满足编史修志和系统利用档案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开放开始之后,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以“丰富馆藏”为重点,大规模地开展了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从而使档案馆中的国家档案资源的数量迅速增长。据国家档案局的统计,从1983年到1990年,8年之间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接收档案39480653卷(不包括各级各类档案馆接收的录音录像影片档案、照片档案、底图、电子档案以及未整理的档案等,下同)。在此后的若干年的时间里,各级各类档案馆接收档案数量越来越大的趋势并没有减弱,相反却越发强劲。1991-2003年,13年时间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接收档案有97185451卷,接近于1个亿。
大量的档案接收进馆,使各级各类档案馆保管档案的数量迅速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事业刚刚开始的时候,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保存档案2000多万卷;到了1983年,达到了5478万卷;到了1998年,达到了2个亿;到了2007年,更进一步地达到了2.53亿卷。
中国有准确的档案数量统计的年份始于1963年,至2007年,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保管的档案资源的数量翻了5番还多,其中至关重要的3番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
在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有档案资源准确数量统计的年份是1963年。据《当代中国档案事业》记载,这一年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中共保存档案568万卷。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保管的档案大约有2000多万卷。此后,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保管的档案迅速增长,到2007年,共有档案2.53亿卷。
如果进行计算,可以发现1963年以后国家档案资源的数量翻了5番有余,其中至关重要的3番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翻番在1968年前后,用了4?5年的时间,档案馆中的国家档案资源从568万增加到1200万左右;第二次翻番在1975年前后,用了7?8年的时间,档案馆中保管的国家档案资源从1200万左右增加到2300多万;第三次翻番在1981年至1982年之间,用了6?7年的时间,档案馆中的国家档案资源从2300万增加到5000多万;第四次翻番在1991年前后,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档案馆中保管的国家档案资源总数超过9000多万,接近于1亿;第五次翻番在2001-2002年前后,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档案馆中保存的国家档案资源的数量从接近1亿卷增加到接近2亿卷。
如果抛开某些特殊的情况,可以看出档案馆中保管的国家档案资源数量翻番的周期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是,档案翻番的周期从4-5年开始,每一次翻番的周期略有延长,至第5次翻番时,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根据这种趋势来推算,如果物质条件具备,并且目前的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策略不变,档案馆中的国家档案资源经过了5次翻番之后,下一次翻番将会在10-15年的时间内发生,那时档案馆中保存的国家档案资源的数量将会达到4亿卷左右。
新世纪开始以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造成的档案资源分散与人民群众要求集中利用档案的矛盾和档案工作人财物分配与使用方面存在的弊端日益明显,一些地方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和利用模式进行改革,其经验迅速在许多地方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事业迅速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档案馆的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3161个,国家专门档案馆245个,部门档案馆146个,企业档案馆215个,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126个,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94个。
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建立,为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效保管提供了条件,但是毋庸讳言的是,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态势对于国家档案资源的合理流向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地县一级档案部门,专业、部门档案馆设置的失控给档案的保管与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一方面,国家档案资源的分散保存给人民群众要求集中利用档案带来不便;另一个方面,国家重复投资建馆、购置设备,造成了可用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种模式的弊端,从2004年开始,安徽省档案局在和县进行了以档案资源整合为核心的档案资源管理与利用模式改革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后,和县的经验迅速在全省推广。这种改革使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不仅整合了城建、土地、交通、房产、水利、山林权属、移民、劳动和社会保障、婚姻登记、复退军人优抚、纪检监察、司法、公证、会计结算、审计、人口和计划生育、土地承包合同、农村税费改革、统计等专业专门档案,而且整合了重大活动档案、国有破产企业档案、音像档案以及地方党委、政府获得的荣誉档案、礼品实物档案等。档案资源的整合使国家综合档案馆获得了丰富的档案资源,有档案利用需求的人民群众进入一个档案馆就可以享受到对所有档案的“一站式”的服务。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深受群众欢迎,使改革后的档案馆档案利用数量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档案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同时档案集约化管理也使档案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政府投入的档案管理成本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下降。
安徽省对档案管理和利用模式进行的改革受到媒体和各地档案部门的关注,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一些地方档案部门借鉴和县经验,结合实际,在本地方开展了以档案资源整合为核心的档案管理与利用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在某种程度上说,档案资源整合已经成了全国一些地方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档案事业开始恢复、整顿。按照国家档案局的部署,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接收了大量的档案,档案馆中的国家档案资源迅速增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档案事业开始了恢复、整顿的历程。1979年4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还不到5个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文件,批准恢复国家档案局,中共中央档案馆也恢复了中央档案馆的名称和职责。此后各个地方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也相继恢复和开展工作。紧接着,在国家档案局恢复之后的4个月,也就是1979年8月,国家档案局召开了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了全国档案事业“恢复、整顿、总结、提高”的任务。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室迅速大规模地开展了档案鉴定、分清档案保管期限的工作,为档案的接收进馆做了大量的准备。1980年国家档案局召开了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对各级档案馆,特别是省以上档案馆,提出了“要大力开展收集工作,为开放历史档案准备丰富的材料”的要求。此后,“丰富馆藏”成了新时期全国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伴随着档案事业的恢复、整顿,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档案保管条件也不断改善。到1980年召开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的时候,全国已有12个省档案馆新建或扩建了馆库,400多个地、县档案馆新建了馆库,其中四川省就有70%多的县建起了新的档案馆库。一些地方的档案馆根据本地方的实际需要和可能,采取勤俭办事的方针,因陋就简地改建库房、改造设备,为国家档案资源的迅速增长提供了起码的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为国家档案资源的迅速增长提供了“理论支持”。改革开放以后不久,档案界就把“馆藏建设”作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并得出了不少结论。不过这些结论都很相似,即我国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数量太少。此种观点的典型就是:“尽管我国馆藏量近几年增长较快,但数量(包括绝对数和平均数)仍然较少,还是不够丰富的,……所以丰富馆藏仍然是今后的一个长期的任务。”“从目前全国保存档案的数量看,不是太多,而是不多。目前档案馆、特别是地、县档案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馆藏贫乏,无法满足编史修志和系统利用档案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开放开始之后,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以“丰富馆藏”为重点,大规模地开展了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从而使档案馆中的国家档案资源的数量迅速增长。据国家档案局的统计,从1983年到1990年,8年之间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接收档案39480653卷(不包括各级各类档案馆接收的录音录像影片档案、照片档案、底图、电子档案以及未整理的档案等,下同)。在此后的若干年的时间里,各级各类档案馆接收档案数量越来越大的趋势并没有减弱,相反却越发强劲。1991-2003年,13年时间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接收档案有97185451卷,接近于1个亿。
大量的档案接收进馆,使各级各类档案馆保管档案的数量迅速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事业刚刚开始的时候,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保存档案2000多万卷;到了1983年,达到了5478万卷;到了1998年,达到了2个亿;到了2007年,更进一步地达到了2.53亿卷。
中国有准确的档案数量统计的年份始于1963年,至2007年,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保管的档案资源的数量翻了5番还多,其中至关重要的3番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
在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有档案资源准确数量统计的年份是1963年。据《当代中国档案事业》记载,这一年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中共保存档案568万卷。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保管的档案大约有2000多万卷。此后,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保管的档案迅速增长,到2007年,共有档案2.53亿卷。
如果进行计算,可以发现1963年以后国家档案资源的数量翻了5番有余,其中至关重要的3番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翻番在1968年前后,用了4?5年的时间,档案馆中的国家档案资源从568万增加到1200万左右;第二次翻番在1975年前后,用了7?8年的时间,档案馆中保管的国家档案资源从1200万左右增加到2300多万;第三次翻番在1981年至1982年之间,用了6?7年的时间,档案馆中的国家档案资源从2300万增加到5000多万;第四次翻番在1991年前后,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档案馆中保管的国家档案资源总数超过9000多万,接近于1亿;第五次翻番在2001-2002年前后,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档案馆中保存的国家档案资源的数量从接近1亿卷增加到接近2亿卷。
如果抛开某些特殊的情况,可以看出档案馆中保管的国家档案资源数量翻番的周期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是,档案翻番的周期从4-5年开始,每一次翻番的周期略有延长,至第5次翻番时,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根据这种趋势来推算,如果物质条件具备,并且目前的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策略不变,档案馆中的国家档案资源经过了5次翻番之后,下一次翻番将会在10-15年的时间内发生,那时档案馆中保存的国家档案资源的数量将会达到4亿卷左右。
新世纪开始以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造成的档案资源分散与人民群众要求集中利用档案的矛盾和档案工作人财物分配与使用方面存在的弊端日益明显,一些地方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和利用模式进行改革,其经验迅速在许多地方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事业迅速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档案馆的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3161个,国家专门档案馆245个,部门档案馆146个,企业档案馆215个,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126个,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94个。
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建立,为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效保管提供了条件,但是毋庸讳言的是,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态势对于国家档案资源的合理流向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地县一级档案部门,专业、部门档案馆设置的失控给档案的保管与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一方面,国家档案资源的分散保存给人民群众要求集中利用档案带来不便;另一个方面,国家重复投资建馆、购置设备,造成了可用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种模式的弊端,从2004年开始,安徽省档案局在和县进行了以档案资源整合为核心的档案资源管理与利用模式改革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后,和县的经验迅速在全省推广。这种改革使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不仅整合了城建、土地、交通、房产、水利、山林权属、移民、劳动和社会保障、婚姻登记、复退军人优抚、纪检监察、司法、公证、会计结算、审计、人口和计划生育、土地承包合同、农村税费改革、统计等专业专门档案,而且整合了重大活动档案、国有破产企业档案、音像档案以及地方党委、政府获得的荣誉档案、礼品实物档案等。档案资源的整合使国家综合档案馆获得了丰富的档案资源,有档案利用需求的人民群众进入一个档案馆就可以享受到对所有档案的“一站式”的服务。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深受群众欢迎,使改革后的档案馆档案利用数量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档案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同时档案集约化管理也使档案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政府投入的档案管理成本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下降。
安徽省对档案管理和利用模式进行的改革受到媒体和各地档案部门的关注,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一些地方档案部门借鉴和县经验,结合实际,在本地方开展了以档案资源整合为核心的档案管理与利用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在某种程度上说,档案资源整合已经成了全国一些地方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