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档案文化有益尝试??《解码尘封档案》读后
果然开卷有益,文章内容颇有分量,更有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作为佐证,让人爱不释手。不论是重大历史事件背景资料,还是千年古城珍稀遗痕;不论是秘而不宣的宫闱奇案,还是名人轶事真实记录;不论是志书的释义,还是历史谜团的探幽解疑,可谓图文并茂,缕缕书香不绝。
档案工作本身平凡,但档案工作的成果却可以出现爆炸性的社会效应。应当说,这部尘封档案的解码,即使没有爆炸性的社会效应,也具有厘清尘埃,说明真相,还历史本来面目的作用。
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年代久远的名人轶事,往往是街谈巷议,众说纷纭,至而成为传闻,奇闻,传奇;对于历史的正说、本原,却尘封于档案之中,不为世人所了解。于是,权威的说法,或者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有说服力的观点就越发为社会所关注,以正视听的社会责任谁来承担,其中档案工作者是重要的生力军,可谓责无旁贷。
提及档案,不少人认为有些许神秘感。其实,档案无神,但确实存秘。解读秘闻,档案工作者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就今天信息时代而言,尘封的档案有多少人能够接触或者阅览,有多少人有时间和精力去查阅浩如烟海的案卷资料?但是,对历史事件疑团的叩问,乃至人的精神世界填充的需求,少不得需要历史资料为凭证。那么怎么办?查阅历史简捷的方式出现了,获得有趣味的历史知识的捷径找到了,这就是中国档案报社和深圳市档案局为档案文化服务社会所做的有益尝试??《解码尘封档案》的问世。
本部“解码”分为八章,实际上是分为八个篇章,应当讲,比“天龙八部”还有趣味,还有可读性。对于历史的解读,也不是一锤定音,常常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而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就是历史论坛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档案文化的论坛应当是历史论坛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巨著,恰恰在这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负氧离子”。
答疑解惑乃为师之道也,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书可谓读者的良师益友。书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读,如:《“毛泽东号”机车落户北京始末》、《民国初年女子大闹参议院事件始末》、《逃离“731”杀人魔窟始末》、《中国战区“芷江洽降”始末》等;对很多历史事件提出了见解,如:《“珍珠港事件”的不解之谜》、《朱棣铸造永乐大钟之谜》、《京城数字之谜》、《“两航”起义秘史》等;对老字号、老建筑的渊源进行了发掘,如:《四合院的“门墩儿”》、《王致和与臭豆腐》、《太医院与同仁堂》、《司马迁与太史祠》等,不同程度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望,也为研究历史者提供了参考图文或者是依据。
笔者殷切的希望“尘封档案”被再次“解码”,继续做下去,续集下去,做一个系统工程,做一个长期的事业。可以说,这就为史学者研究提供了资料凭籍,为历史爱好者寻找正确观点提供依据,为社会不同群体阅读历史开发出一个可靠而敞亮的窗口。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档案有效利用,档案文化普及,档案人走向主流社会的一个值得开拓和发展的途径。
当然,这项事业的拓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段路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譬如,这部解码的档案,从内容分类上还有值得商榷之处。本书在编排上尚可再细,如目录的设置,如果以篇下设章,或章下有节,节下设目,似乎更有利于读者检索和选择阅读。
中国档案报《档案大观》在开发利用档案资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街头的读报栏,在游人小憩的园林间,时而可见有人在津津有味的阅读《档案大观》,津津乐道其中的文章;如何让有需求的读者能够系统的保存有价值的文章图片呢?那么,这部“解码尘封档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值得称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