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安徽省档案馆抢救“历史声音”

作者:朱飞 杨丹丹 来源:新民网 发布时间:2009-08-2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解放后还没有来过合肥,首先要向你们道个歉……”周恩来总理这段50多年前的亲切而又幽默的讲话从电脑里传出来,声音非常清晰流畅。秦处长称,由于年代久远,这部分珍贵音频磁带大部分已严重霉变、老化、信号衰减。  “解放后还没有来过合肥,首先要向你们道个歉……”周恩来总理这段50多年前的亲切而又幽默的讲话从电脑里传出来,声音非常清晰流畅。随着岁月的流淌,越来越多的声音资料濒临消失,而安徽省档案馆已经率先启动“抢救声音”工程,为还原和保存“历史声音”而努力。记者昨日来到该馆,了解到这一庞大工程出炉的台前幕后。
  【真着急】
  15万盘磁带濒临消逝
  “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各级国家档案馆、广播电台、电视台保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不同规格、型号的开盘录音带、盒式磁带、录像带、电影胶片、钢丝带等共15万多盘,累计长20多万个小时。 ”省档案馆整理编目处处长秦加友向记者介绍说,这些音频磁带档案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则为孤本,十分珍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安徽期间的珍贵音视频资料。
  秦处长称,由于年代久远,这部分珍贵音频磁带大部分已严重霉变、老化、信号衰减。加上绝大部分相关机器设备、设施都早已更新换代或被淘汰,这些磁带既无法利用,又面临信息丢失的危险。省档案馆在赴17个市的摸底中,就发现很多市的音频资料基本没有留存。特别是在滁州调研时,他们发现有关“大包干”的音频资料基本上都不在了,非常可惜。
  【挺头疼】
  “老掉牙”机器最难找
  为了让这些宝贵的声音得以留存,安徽省档案局在今年5月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珍贵音视频磁带档案数字化转储抢救领导小组,要求相关部门广泛搜寻、修复原音视频磁带播放机器和设备,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这部分珍贵音视频磁带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储抢救。
  记者在省档案馆整理编目处一处办公室看到,一堆霉变的磁带正放在窗台上风干。工作人员正在用开盘录音机对一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音频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工作人员指着一台老式手提小型录音机,称这些可都是德国产的“老家伙”,别看仪器都是“老掉牙”了,找到它们可大费了一番功夫,都是从电视台的一大堆淘汰仪器中“扒”出来的。
  秦处长介绍说,“绝大部分的音频磁带通过这些旧器材都能够顺利转换,但是也有5盘钢丝带(磁带系钢丝制成),国内已经找不着播放机器了。 ”这5盘磁带的价值非同小可,其中包括毛泽东在安徽调研时的讲话、严凤英黄梅戏原版等。
  【很欣慰】
  领导人讲话“原音重现”
  档案馆工作人员现场向记者播放了一段已经转换成功的周恩来总理1958年1月到安徽时的讲话。 “解放后还没有来过合肥,首先要向你们道个歉,曾希圣同志多次到北京都说中央同志来到合肥太少了,匆匆路过也不下来,这次知道非下来不可……”当周恩来总理这段亲切而又幽默的声音从电脑里传出来时,高清晰的声音质量让记者“叹为听止”。
  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大量技术处理,已经出现很多噪音、严重失真的音频资料才变得如此清晰。不过,这段音频资料中涉及国防等问题的部分仍属于涉密级,暂时还不能完全对外公开。
  除了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之外,这些音频资料中还保留有领导人在一些私下场合的交流对话,比如领导人吃饭、休息时的对话等等,这些音频资料都是从民间征集到的,不少是领导人下榻的宾馆提供的。
  【共期待】
  3年整理出“安徽强音”
  “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全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珍贵音视频磁带档案的数字化转储抢救任务。 ”秦加友处长介绍说,目前,17个市都在着手全面搜集整理音频资料。
  除了器材设备以外,抢救声音行动中消耗最多的是光盘。据初步测算,这15万盘磁带全部转录将用掉1000箱光盘(一箱有200张)。目前,国家对安徽的这项举措非常支持,准备进行相关立项。
  省档案馆相关人士表示,目前这些声音资料中绝大部分因为涉密暂时不能对外开放。之所以在全国率先进行抢救,就是为了对安徽的历史负责。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