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私人档案“盛档”将出版
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宝库
上海17号消息 据今天《文汇报》报道:10年前,中国学术界大师级人物胡绳、顾廷龙、王元化等人,不约而同发出整理、开发盛宣怀档案的呼吁。10年后的今天,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工程终于在上海启动。
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中,盛宣怀的贡献,是无以伦比的。在100多年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早已作古的盛宣怀,却以他留下的17.5万件、1亿余字的档案史料,给予人的不仅是惊讶,更是一座大可挖掘的金矿。
盛宣怀档案是盛宣怀家族自1850年至1936年的记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盛档”是一个专用名词。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出生于常州武进县,父亲盛康这年春天考取进士,后来官至湖北盐法武昌道。父亲喜好记事,并且注意保存。因此,“盛档”中前20年的档案,主要是盛康的。盛宣怀逝世于1916年,因此,在此以后20年的“盛档”,是盛宣怀后人记写的。从1870年入李鸿章幕府,事无巨细,物无大小;天无日夜,地无南北,盛宣怀走到哪记到哪,留存到哪。“盛档”中保存他几乎所有的文字底稿。内容涉及很广。但凡近代中国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中日战争、中外商约谈判、四川保路运动、东南互保事件等等,都一一涉及。盛宣怀一生几乎与近代史上所有名人、要人都有接触,如孙中山、黄兴、谭嗣同、李鸿章、梁启超、郑观应、张之洞、左宗棠、丁汝昌、袁世凯、辜鸿铭、胡雪岩、詹天佑等。他们与盛宣怀都有信件往来,或谋军国大事,或论工商细节,或谈市井琐闻,等等。堪称“中国第一私人档案”。
盛宣怀一生漂泊,“盛档”也随他辗转天南地北。盛宣怀去世后,盛氏后人将大部分档案捐给了张元济等人创办的上海合众图书馆。解放后,合众图书馆并入上海图书馆,这批档案成为上海图书馆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宝库。(陈熙涵)
信息来源:网易新闻中心
摘编:重庆市档案局信息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