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31处民国建筑的民间档案

来源:姑苏晚报 发布时间:2008-06-04 09:04:00 浏览次数: 【字体:
    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古建筑面临着保护难题,而原居民自发保护古街的强烈意识也引起各界关注。记者2号获悉,苏州一家古建网获悉社区志愿者为这些古建筑建档案后,当即找到社区,把这些珍贵资料第一时间挂上自己的网站。
    鲍德润 “仁记茶庄” 老街上传了七八代
    历史上的西中市聚集了大量的钱庄、药材店、戏服店,当时的繁荣程度可见一斑。位于西中市13号的鲍德润仁记茶庄是乾隆时期创办的老字号。茶庄的老板娘杨水英告诉记者,茶庄是老祖宗创办的,一代传一代地传到了今天,现在已经传了七八代了。当年茶庄兴盛的时候,乾隆还曾为茶庄亲笔写了一块牌匾。“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开茶叶店,几百年都没有挪过地方,我嫁过来40多年也一直在这里经营这家茶庄,以前的生意很好,现在因为竞争激烈,加上面积没有以前那么大了,生意就没有以前那么兴旺了。”杨水英说,“最早的时候,茶庄的位置极佳,在路口的转角位置,有150多平方米,地段好,人气旺。可是,在后来的那段特殊时期,茶庄被迫关了门,直到13年前又重新开张。”
    到了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苏州市区的交通格局开始变化,城东地区的纺织业迅速崛起,许多银行、钱庄纷纷东移,西中市作为商业街区开始退居次席,而传统的银楼、药材店逐渐被机电、五金商店所取代。走在西中市,路两旁的民国和清代老式建筑,茶馆、药铺、当铺以及传统民居构成了这里的独特风景。
    西中市区域内有“雷允上老店”、“老中国银行大楼”等31处民国建筑,至今依旧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国老街特色。西中市95号民国建筑楼房,现在是一家电子产品研究所。然而60多年前,这里开的是一家绒线店,店后面是店主的私家住宅。今年81岁的金阿婆便是当年那家店的店主女儿。
    残墙、片瓦里寻线索 志愿者拍下特殊时代符号
    “西中市就要改造了!”获悉这一消息时,在西中市社区工作的朱小麟又喜又愁。西中市改造后重现当年繁华闹市,这当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愁的是,朝夕相伴,每天不知要走多少遍的西中市现在面貌将再也看不见了。朱小麟知道短短一条西中市上有31处民国古建筑,但因为没有详细的地址记载,这些古建筑租的租、改的改,面目已很难辨认。改造以后,现在这个特定时期的场景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要留下一些资料,不然以后要有遗憾的”,朱小麟便拖着社区里的老金和老谢一起走街串巷,准备为31处民国建筑建一个档案。
    西中市128号是一处民居,虽然知道老街上有31处民国建筑,但因为没有具体的标注,加上经过变迁不少已经面目全非。找到这处民居时,志愿者们还颇费了点力气。先是从外面仅存一点厚实的墙体上看,大家判断这可能是一处民国建筑。民居里住了不少人家,经过反复装修、整改,这个建筑已经失去了本来面貌。住在里面的一位阿婆说,自己在这里住了六十年,从前还都是木楼梯,现在只剩下一些老旧的吊梁、天窗了。凭着这些蛛丝马迹,志愿者们一幢一幢地搜寻古建筑的痕迹。附近的居民知道后,也给志愿者们免费当起了导游和讲解员:这26号以前是一家剃头店,当时店面很大的。前面的30号则是个洗衣店,再往西就是家香烛店了,当时我们要给祖先过节,香烛都是在他家买的。”住在德馨里69号的王先生就是这么一位关注古建保护的热心人士。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在西中市居住了三十几年,对周围建筑都很有感情,平时也非常关心西中市改造规划的消息,这次改造终于来到了自家门前,他希望能“尊重历史”,对一些有价值的民国建筑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
    记录老建筑前世今生 替31处民国建筑设档案
    湮没在现代建筑中的民国建筑一一寻找出后之后,志愿者们便开始了记录。朱小麟和几个搭档分成几个小组,在西中市与东中市的交接处??皋桥集合,分别从阊门和皋桥开始向中间集中拍摄西中市南北两侧的建筑。恒春阳腌腊店(百年老店)、雷允上药店、陆稿荐熟食店、六宜楼、水果店、土特产店、烟酒店、五金杂货店、糕点店……一家也不落地全部用相机记录了下来。正拍、横拍、侧拍,每个角度都不放过。希望自己现在拍下来的照片,能给苏州城市建设史添上小小的一笔,为苏州的历史变迁留下一点资料。“我们现在先拍改造前的西中市,等到年底改造好了,我们再来拍改造之后的西中市,两者一对比,就能看出改造的好坏了。”昨天下午,记者见到,31处民国建筑的照片资料都被收集在一个专用的档案袋里,每个建筑不仅有专门的图像,还记录下了每一个建筑的历史变迁:包括老茶庄和绒线店在内的31处民国建筑楼房,大多数楼房现在都被租出去,开出了五金、服装、食品等各种店面。这家里面住的是居民,房子里就剩下一个吊梁了。那家是开店的,这个房子是私宅,租给别人开五金店的,改造以后,店主准备把它收回来,自己重新开老字号……这些资料被一一分类加以标注。
    打造民国风情街 西中市变脸主打 “老字号”
    西中市整治工程本月已经开工,年底完成整治。这次的改造将以这些“民国建筑”为亮点,以商业街及民居街为主线,打造民国风情一条街。除民国建筑外,相关部门也表示,这次整治还将坚持“历史的原真性”,对清末民初和建国以后的建筑也进行保留和修缮。让西中市成为有着各个历史阶段建筑的活的“博物馆”。根据规划,整治后西中市将形成苏州传统小吃、当铺、中药材等老字号一条街。方案还计划整治或恢复阊门、皋桥、梁鸣孟光祠等,形成一批旅游景点,从而通过西中市,把北寺塔和阊门、石路山塘街等旅游街区连成一线。
    记者获悉,朱阿姨等除了对沿街31处民国建筑进行资料整理外,接下来还将对天库前等附近即将进行街巷整治的地域进行古建筑资料收集。“这也是一段历史记录,改造完成后,这些珍贵画面将很难找到了。”除了保留影像资料外,朱阿姨还将深入民国建筑,摸清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以及发生在里面的人和事,做一次详细备案。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