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天津档案局办展览 和平区老人胡同门牌引人注目

作者:曲彤 白珍怡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发布时间:2008-11-2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人民网?天津视窗11月20日电:天津市档案局举办的“家庭建档”展览中,和平区杨文惠大娘展示的1050块老胡同门牌特别引人注目。从2002年1月6日至今,杨大娘收集了天津市内六区拆迁街道的1050块门牌,跑了61条胡同,拍摄了953张老胡同照片,3本笔记都是天津旧平房改造的珍贵史料。
  老门牌 城市的记忆
  “四四方方的鼓楼是天津的中心,周围有东南西北四条马路,南马路外还有城墙呢。”杨大娘说起了天津城的历史。“那时候有红白蓝三种颜色线路牌的电车,白牌电车是围城转的。”
  南市的照片被杨大娘做成了一个专册。玉生香糕点店、全聚德、增兴德饭庄……这些老字号老店面只能在照片上看到了。“翠柏村、红叶村、绿杨村以前都是妓院,四合院似的小院,进去四间房,这一带全都是这样的。”
  “鸭子王胡同”、“老荤油胡同”、“包子铺胡同”……这些有趣的胡同故事被杨大娘留在了一张张照片和一块块门牌上。“红桥区有一个叫挠钩胡同的,因为那里有一个救火会。以前的救火会墙上有一个钩,钩上挂着水桶,要是谁家起火了,大家就到救火会拿这个水桶救火。所以胡同叫挠钩胡同。”杨大娘指着照片上的土坯房娓娓道来。
  老胡同 生活的史料
  杨大娘不仅记录着天津城市面容的改变,也记下了天津人的生活变化。一家位于南市荣吉街与东兴街交口处的副食店被她拍了下来。这家店的门口挂着一块水泥横匾,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2004年3月的一个早晨,杨大娘在西关街的一家早点铺吃早点,拍下了这家房屋的一角。照片上显示,因为住房狭小,主人在墙上自己搭建了一层吊楼。“以前住得小的都这么搭。”杨大娘介绍。凭这些老胡同的照片我们还能想象出当年那些居住在拥挤平房的日子,这些照片都是城市的历史记忆。
  老习惯 将收集进行到底
  这些生动的照片和一块块洗得干干净净的门牌的背后,是杨大娘6年来独自不辞辛苦的收集和整理。从傻瓜相机到数码相机,坐车、骑车加走路,收集的1050块门牌是杨大娘6年的战利品。
  2002年1月,杨大娘得知河西区杨庄子要拆迁,那是老人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所以杨大娘特意去杨庄子拍下照片、拾了两块路牌作纪念。回家后,杨大娘觉得门牌和照片是这写老平房存在过的记忆,之后,只要听到哪里有拆迁的消息,她就第一时间去到那里,捡门牌、拍照片、回家清洗门牌、整理笔记。
  六年里,杨大娘最远去过丁字沽,小海地、张贵庄,2003年6月河北区拆迁,一天里杨大娘竟去了菜市街、醒狮胡同、兴隆街等12条街道。今年8月3日,杨大娘听说竞业里因为建地铁要拆迁,她又去拍下了照片,这是她收集的第1050块门牌。
  “只要有拆迁,我还去捡门牌、拍照片,等将来老了走不动了,就在家好好看看这些照片,留个纪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