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有了完整“档案”
湖南日报1月25日讯(通讯员 陈新祥 向小辉 记者 廖宏成)龙山县文化局今天宣布,全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结束。对已经发现并可以确认的20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建立了文字、照片、音像“三位一体”的档案。
龙山县被誉为“中国土家源”,县内28万余土家族人口中有9万多人经常使用土家语,占全国经常使用土家语的土家族人的一半以上,土家族原生态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繁衍发展。该县土家族摆手舞、打溜子、茅古斯、织锦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5年,国家文化部授予该县靛房镇“全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该县“中国土家织锦之乡”。
在为期3个多月的普查中,全县100多名普查员对34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进行了全面调查走访,一大批珍藏民间的文化瑰宝得到系统发掘整理。红岩镇古丈村72岁的梯玛(土家族祖先的代言人、司职敬神活动的人)传人施玉光,获悉普查组讯息,主动为普查员逐一展示了300余年历代梯玛传承下来的圣像图、八宝铜铃、司刀等道具文物,并吟唱出数万言的《梯玛神歌》。如今,涵盖土家族语言、文学、美术、音乐、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婚庆及丧葬风俗等17个项目的20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有了完整的“档案”。
信息来源:红网
摘编:重庆市档案局信息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