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皇家档案馆的冷落探究国家档案的公开
北京古迹太多了,多得令人目不暇接,故宫东侧的建筑宏大精美的皇史?因为游人稀少,索性将正殿关张谢客,两侧配殿用作画廊,销售油画、国画。换句话说,假如皇史?座落在千里以外的某地,必为当地绝佳名胜,声名远播,游人络绎不绝。不过,皇家中央档案又怎么会在京城之外驻足呢?这是从皇太极到康熙、乾隆压根儿没有想到过的。
其实,皇史?的冷落从它初建之日起就开始了。
皇史?者是皇家档案馆。正殿为我国大型古典无梁建筑之一,建造在1.42米的石基之上,汉白玉栏杆环围,黄色琉璃瓦覆顶,看似木结构状的宫殿,实则全部为砖石雕砌,不用一钉一木,古称“石室”。大殿内又有1.42米高的石台,其上排列150个外包铜皮,鎏金雕龙的樟木柜,“金匮”是也。“石室金匮”,收藏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实录、“圣训”、“玉牒”之类的档案。
走进皇史?大殿,自然会领教里面阴凉的感觉,切身体会此殿建筑立足于防火、防潮、防虫、防霉。不过还要指出一点,除此“四防”,更主要的“一防”长久以来却不见有人说起,那就是这座皇家档案馆是“防看”的。也就是说,虽有珍贵档案,却绝不让众人有查阅的便利。这个地方哪有供查阅者使用目录索引,查阅记录,连照明灯光都谈不上。从本质上说,封建皇家档案馆重藏不重用,冷落了天下的使用者。
君不见,皇史?中的档案无非就是些“实录”、“圣训”、“玉牒”。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上有过多少珍贵的国家档案,都在封建皇朝的更迭中灰飞烟灭了。可见封建王朝的国家档案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藏”的问题。此外,在“为尊者讳”的恶俗中,许多本当记录的国家决策过程并没有在形形色色的“起居注”和“实录”里反映出来。
再看皇史?大殿,纵有“石室金匮”,却不见供查阅者使用的桌椅。原来,皇家中央档案的披阅者寥寥无几,仅限皇亲国戚孤家寡人。从历史上来考证,国家重大事务档案并非没有人想来查阅,“非不能者,是不为也。”管理者从来没有打算让社会公民前来调阅档案,那么失去了读者的档案分类归藏乃至查检索引必然是极差的,相应而来的就是收藏也有限。以中国之大,150个“金匮”居然大体能够应付了。档案如此,中国古典史书的先天不足也就可以想见了。
封建意识摧残了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国家档案被视为神秘的“贡品”,成了社会平民必须远离的东西,这就是皇史?这样的建筑看似辉煌,内则必然冷落的根源。
在现代意识中,国家档案制度的规范化与公开化,中央档案的归类整理、收藏和检索利用,是国家政治制度民主化的组成部分。平等而充分地利用国家档案,是公民的应有权利。利用档案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历史被揭示得越充分,社会公众智慧就会得到来自一个重要方面的润泽,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会得到有益的保障。因此,依法及时地利用国家档案是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档案了解历史同样是公众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封建统治历时既久,影响深远,因此在公民中树立充分、及时利用国家档案的意识绝非轻易。遥想深宫大内,皇家起居注藏于石匣金匮,军机之事变得像神话般诡秘。这样一来,留在世间的往往只有传说或者传奇了。如何在法律和科学的基础上使国家档案公开化形成制度加以落实,依然是摆在社会公众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阶前青草幽幽的冷落皇史?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
信息来源:北京档案信息网
摘编:重庆市档案局信息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