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四大非遗”走进江苏档案馆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4-05 16:42: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报记者 刘泱周扬天宇 通讯员 袁 光陈志远
  【金陵晚报报道】 南京云锦、金线金箔、金陵刻经、秦淮灯会是南京人耳熟能详的国家级“非遗”。为了若干年后,后人还能欣赏到这些美妙的工艺和技术,省档案局(馆)经过半年时间的征集,最近已经为这四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建立档案。
  省档案局征集接收处林越陵处长告诉记者,某种程度上,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的唯一载体。这样一来,“非遗”建档,意义非同一般。
  档案不等于文字资料
  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对档案的范畴还不甚了解,就连云锦研究所这样的单位起初都认为,档案就是普通的文本、照片。
  征集接收处的肖科长告诉记者,她们起初去征集南京云锦的档案,结果研究所拿过来的只是一些“申遗”的中英文文字材料,后来又陆续拿到一些领导参观视察的照片。经过将近半年多时间的沟通、配合,南京云锦的档案已经很丰富了,织锦的金线、纬管,织好的丝织品,这些很难和想像中的档案挂钩的东西,都被充实了进来,足足有好几十样。
  林越陵说,档案的形式其实非常丰富,不仅仅拘泥于文字资料。所有与征集主题相关的实物、声音、图像都可以变成档案收藏。就比如说,金陵刻经处一些破损的经板,这次也被当成珍贵的档案资料被征集进馆,因为破归破,也是金陵刻经全貌的展现。
  金箔会“融化”
  四大非遗之一的金箔档案,自然也是熠熠生辉。记者看到,有关金箔的档案堆了有近1米高,林越陵打开其中一盒还没来得及进馆的“金箔档案”,四片大小不一、金光闪闪的金箔映入记者眼帘。随即还有各类银箔、铜箔的小样,而且纯度不一样,这些小金属片的颜色也深浅不一。
  谈起如何采集金箔样本来,林越陵连连说“不容易”。这个“不容易”倒并不是因为金箔的价格不菲,而是薄薄的金箔保存起来非常不容易。林越陵在参观金箔厂车间时,工人们把一块大约4平方厘米的金箔放在她的手中,让她感受一下金箔的分量。可没过一会这块小小的金箔竟然在她手中化成了一根金线。“后来工人们解释说是因为人体的温度让很薄的金箔‘化’成了一条线。”林越陵说,当时还真没想到金箔保存起来这么不容易。
  好在金箔厂非常有经验,他们给每一片即将归档的金箔都穿上了“衣服”??封塑,通过封塑有效隔离了周围环境对金箔的影响,可以极大延长金箔的寿命。
  《大藏经》怕热
  在省档案馆此次征集的“非遗”档案中,体量最大的是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档案,不说别的,单是近万卷的《大藏经》就占据了档案馆库房里两列最长的柜子。
  在姚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库房的尽头,《大藏经》就存放在这里。姚军缓缓摇开密合的金属保管柜,满当当两排金黄色缎面封皮的经书立刻展现在了记者眼前。
  记者一踏入库房,顿时感到一阵凉气袭来,与室外30度的高温相比,库房里显得非常阴凉。原来,为了最好的保存好档案,十多层的库房内全部都是恒温、恒湿。温度一般控制在摄氏14至24度之间,湿度则在45%至60%之间。
  “经书都是以册为单位装订的,几册经书则组成了一函。古人为了方便排序,就按照《千字经》的字序来给每一函编号。”姚军介绍说。当记者提出是否可以拍照时,姚军委婉地拒绝了记者的要求。因为,纸质档案对保管条件要求较高,闪光灯产生的亮度和热量很可能会影响到档案的保存。
  采访也要存档
  记者获悉,几个月前,中央电视台为了迎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专程来南京采访金陵刻经。“中央台在南京采访了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里,金陵刻经处将整套制作工序都展现了出来。而我们也陪同了他们一个星期。”林越陵介绍道。
  但是,这一周的陪同并不仅仅是配合中央台拍摄,省档案局也派出了两位技术人员全程摄制。不过,档案局的“摄制组”并不是光拍刻经,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正在记录刻经过程的中央台摄制组和刻经处的互动。“我们拍下的这些影音资料也归入了刻经处的档案中。”林越陵笑称,这是一个“记录未来历史”的过程。因为,这些影音资料在几十年、数百年之后便是后人了解2006年南京人怎样保护“非遗”的窗口。
  征集“非遗”资料
  南京云锦、金线金箔、金陵刻经、秦淮灯会。省档案局征集接收处委托《金陵晚报》在南京市民中寻找这四件“非遗”的记忆,如果您对这些文化遗产有所了解,或者您手中有相关的物品和资料,请与我们联系,电话84686500

信息来源:新浪网(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摘编:重庆市档案局信息技术处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