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山东省整体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来源:中国档案报 发布时间:2008-02-27 09:11: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山东省档案部门紧扣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整体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03年山东省档案局制定下发了《山东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及广大档案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适应山东省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以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和安全管理为保障,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化,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普遍提高,为实现全省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为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山东省各级党政领导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给予政策、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大力支持。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全省信息化建市和电子政务建市总格局,省数字档案馆被列为省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项目。为顺应信息时代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保管、利用的需要,山东省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复在山东省档案馆成立“山东省电子文件中心”,承担省级机关应归档电子文件的征集、整理、保管任务并为社会提供电子文件查阅服务。多数市县档案信息化纳入了各级政府“电子政务”、“数字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与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目前,全省档案部门大多成为当地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泰安、临沂、济宁、日照、聊城、菏泽等市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一五”规划。潍坊市将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电子政务重要内容;淄博市委对档案馆建设及档案部门承担的政务信息发布利用窗口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日照市落实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200万元,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数字档案馆建设为突破口构筑起档案信息基础平台
  《山东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建成8个市级数字档案馆、22个县区级数字档案馆和2160个数字档案室。青岛市数字馆于2003年开通启用,成为全国首家数字档案馆。淄博市2004年正式启用了“淄博市数字档案馆”和“淄博市电子公文专网传输异地备份工作站”,实现了档案信息的网上查询浏览。威海、济宁、泰安、日照、济南、烟台等市相继建成启用了数字档案馆。泰安、日照等市档案局依托政务网、建设市域档案在线集中管理平台,实现了市、县、乡三级档案馆室的互联和数据集中管理。青岛市12个县级综合档案馆已有9个建成启用数字档案馆,初步建成了区域性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数字档案馆群。
  丰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 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核心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数字化已达65%。青岛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目录数据库基本涵盖了青岛建制以来的所有文件目录;山东网通档案馆基本实现了1948年以来馆藏档案的全文检索。
  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加强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的建立,积极开展电视新闻、电视专题节目的数字化采集。从2004年开始,全省档案部门开展“城乡社会发展变化记录工程”活动,目前已采集照片22万多张、录像15万多分钟。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在开展馆藏存量档案数字化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确保对电子政务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接收。省档案局正依托全省政务网络在数字档案馆整体架构中集成共建电子中心,建设网络环境电子文件向数字档案馆无缝迁移的有效渠道,为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在线一站式服务,架构省域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和电子文件的共享平台。青岛市机关数字文件中心搭建了一个可以提供18万份电子文件查询服务的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非密级公文档案信息资源机关内部共享;威海市130个机关单位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已全部完成,有80多个档案室建成数字化档案室,市直100多个部门2006年以前的电子文件已全部归档并移交进馆。
  全省各市档案局馆均建立了档案信息网站,县区档案网站建市步伐逐步加快,架起了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大众的便捷通道。目前全省已建成80余个档案信息网站,有460余万条档案和现行文件目录、24万份档案和现行文件在互联网上提供利用。
  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形成 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省档案局制定了《山东省档案目录数据采集规范》、《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数字档案室建设规程》等地方标准。全省档案科技人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青岛市、淄博市、济宁市、威海市、中石化齐鲁分公司档案馆承担的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各级档案部门制订和完善了信息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建立了涉密信息系统备案和自评估制度及档案信息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