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广东展览明日开幕
广州人爱吃夜宵是出了名的,但你见过几百年前的广州人吃夜宵的情景吗?广州商人名闻天下,但你是否知道,早在清朝时期,他们的形象就曾上过普鲁士的银币?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广东省档案馆主办的《潮起广东:明清皇宫秘档展览》于明日开幕,这一特殊的展览将为广州市民提供一个免费一睹数十件神秘史料的机会,让市民穿越时空去看一看数百年前的广州是什么样子。
广东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此次展出的档案所属时间最早在1624年,最晚为1910年,“里面既有朝廷诏令,也有广东封疆大吏的奏章,还有皇宫收藏的南粤地图,绝大多数都是首次向公众展示,价值弥足珍贵。”在这些史料中,不仅能看到康熙皇帝的朱批、西洋画师绘的羊城夜景,甚至还有几百年前广东匠人的“工资单”呢!
西洋画师绘广州人吃夜宵情景
“明清时期的广东在对外交往方面可谓独领风骚,”广东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表示,“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广东当时是皇家引进西方科技人才的通道。” 比如,在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十六日(1715年9月13日),两广总督杨琳向康熙报告称,27岁的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经过一年多的海上航行后来到了广州,康熙很快在奏折上批示道:“西洋人着速催进京来”。
本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康熙当时的朱批,还有后来成为宫廷画师的郎世宁在广州创作的《羊城夜市图》:广州人吃夜宵的画面显然让这位第一次到广州的意大利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生动的绘画也让今天的广州人得以一睹200年前的祖先们吃夜宵的情景。
除了郎世宁之外,意大利画师马国贤、法国地理学家山遥瞻等人也在康熙年间登陆广州。为了让这些洋人学好中国话,康熙皇帝还亲笔写下红色的手谕:“西洋新来之人且留广州学汉话,若不会汉话,即到京里亦难用他……”
咸丰令广东买“洋米”送京城
除了为宫廷带来艺术等方面的外国人才,广东在明清时期也为宫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外来商品。在本次展览上,观众将感受到广东作为商品进口渠道的重要性。在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四日(1854年2月21日),咸丰皇帝给两广总督叶名琛的谕令中,观众可以看到这样的命令:“著广东采买洋米,以资接济京仓。”
外来商品和洋人的陆续到来,也对广东产生了一定的触动。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将看到一个有趣的奏折,这是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粤海关监督和广东巡抚在道光十年九月十二日(1830年10月28日)共同进呈的,奏折上写道:“英国大班携带妇女进入省城,违犯天朝体制”。
广东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在地方官员的奏折中,像这样由四位封疆大吏联名上奏的折子并不多见,可见西洋妇女进城,对当时的大清国震动是多么的大!”
广州商人登上普鲁士银币
在此次展览中,还有一枚德国柏林钱币博物馆收藏的银币照片特别引人注目。这枚银币的正面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的头像,在银币背面的右侧则是一个穿着清朝服装的广州商人,银币中间还绘有一艘正在海上航行的帆船。工作人员介绍说,早在18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就曾多次派出“普鲁士国王”号等商船远航广州。1752年,为了庆祝“普鲁士国王”号商船首航广州,普鲁士国王特别破例批准为此次贸易铸造了这样一批铸有广州商人像的普鲁士银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