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四川省地震重灾区档案部门抗震救灾纪实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全省档案部门受损严重。在灾难面前,灾区档案人不畏惧,不退缩,积极应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指挥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发扬不怕困难、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投入到抗震救灾这场特殊战争。
临危不惧 沉着应对
地震发生后,灾区档案部门积极应对,沉着冷静,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广元市、雅安市、阿坝州档案局均在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工作机构,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区档案部门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绵阳市档案局成立了分别由局(馆)领导担任队长的抗震救援突击队、抗震救灾救援队、抗震后勤保障队;广元市档案局成立抗震救灾综合协调组、救援保障组,迅速参加各项抢险救灾工作。各地紧急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要求领导干部在抗震救灾工作中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站在第一线,靠前指挥,组织带领档案干部职工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
档案部门领导干部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临危不惧,发挥了表率和示范作用。成都市档案局局长赵德喜沿着布满震落的巨石、损坏严重的盘山公路,前往距离震中很近的彭州市小鱼洞镇和龙门山镇慰问受灾群众,了解档案受损情况;绵阳市档案局局长张维雄在前往重灾区北川县的途中,由于道路堵塞,冒着余震和山体滑坡的危险,背负肩扛,步行25公里到达北川县城看望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档案干部并送去了急需的手机、雨具、胶鞋和必需的生活用品;雅安市档案局派出小分队赶赴名山、芦山、汉源档案馆核查灾情,落实受灾档案应急防护措施;阿坝州档案局局长曹智荣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干部职工与时间赛跑,开赴重灾区汶川和茂县等地抢险救助,及时给灾区群众送去衣被、食品、蔬菜和药品等急需物资。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灾区档案部门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视灾情如命令,在关键时刻成为灾区群众的主心骨。
绵阳市档案局党组灾后第一时间召开短暂的党组会,要求全体共产党员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战斗,并喊出了“灾难中,我们始终在一起”的响亮口号。全局36名职工都是共产党员,灾难发生后,他们哪里需要哪里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连续作战。抗震救灾突击队第一时间迅速开赴北川参加抢险救援;抗震救灾救援队不分昼夜,连续作战,配合救灾部队开展救援工作,搬运物资、保障供给,对来自北川的受灾群众进行安抚、救护、帮助,稳定灾民情绪,保证他们有水喝、有干粮吃,让他们感到不孤单、有希望,让受灾群众安心放心;后勤保障队努力做到抢险队伍到哪里,保障就紧跟到哪里。北川县档案局干部职工在地震发生后,来不及询问家人的消息,立刻投入到十万火急的救人大军中。广元市档案局34名职工先后有14名赶赴青川重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市级机关党员抢险突击队57人中有两人是档案人。茂县档案局干部苗慧芳为救助被困群众连续奋战三天,终因过度劳累摔成重伤。
在灾难面前,共产党员们经受住了大灾的考验,是共产党员争分夺秒转移群众,千方百计抢救被困人员;是共产党员冒着房屋垮塌的危险和余震的威胁抢运档案;是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组织职工撤离、帮助受灾群众搭建抗震蓬,也是共产党员不怕疲劳,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给受灾群众送去急需的生活物资。在危难中,是党的组织让我们看到了再强的地震也震不垮的中流砥柱,是一个个冲锋陷阵的党员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钢铁的脊梁。
抢救档案 减少损失
地震震垮了档案大楼,掩埋了档案资料,但是震不垮档案人的意志,震不垮档案人战胜灾害的信心。面对自然灾害,灾区档案同仁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在仍未停歇的阵阵余震中顽强开展生产自救,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地震灾区档案库房受损严重,不少的库房成为危房,档案处于高危状态,灾区档案部门迅速投入档案的抢救保护工作。地震灾害发生以后,位于广元市档案馆楼顶的避雷塔倒塌,砸穿屋顶击中消防水管,导致水塔中的余水漫向楼下的库房。灾情就是命令,市档案局组织人员冒着余震抢救水淹档案。干部职工置生死度外,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克服恐惧心理,忘我工作,将近3万余卷受损严重的档案转移到了安全地带。由于受唐家山堰塞湖的影响,绵阳市、游仙区等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全受到威胁,档案部门迅速制定方案,将处于危险环境中的20多万卷档案紧急转移。受到地震的波及,成都市档案馆库房柜架变形、倒塌,三分之一馆藏档案散落地面,为了尽快解除档案安全隐患,恢复档案利用工作,局(馆)全体干部职工放弃周末休息,加班加点清理受损档案,局领导身先士卒,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经过两天紧张的工作,完成了30余万卷散落档案的清理、打包、上架任务。德阳市档案局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和抗震救灾指挥部专题汇报灾情,要求救人之后首先抢救档案,经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协调,南海舰队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将绵竹市馆藏的1.6万卷档案资料抢救转移到安全地方。汉源、芦山县档案局在档案馆受损后立即向县委、政府汇报,及时对处于不安全环境的档案进行登记和安全转移。
收集资料 记录历史
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材料,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抗震救灾的真实记录,对于今后工作查考、历史研究、经验借鉴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5?12”地震发生后,各地采取多种措施,认真抓好抗震救灾档案保护和征集工作。成都市档案局(馆)召开区县(市)档案局(馆)长会议,要求切实加强档案安全保护和记录抗震救灾历史信息工作及属地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抗震减灾档案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加强档案安全保护和记录抗震救灾历史信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受灾县(市)加强档案保护和收集,主动采集反映灾情、抗震救灾处置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重要档案资料,有效发挥档案信息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同时还为受灾县(市)档案部门购买录像带、数字存储器等采集设备,派出人员支援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档案信息采集工作;德阳市档案局成立了抗震救灾专题档案收集小组,明确了收集小组的职责,要求档案人员主动参与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军队、卫生、民政及新闻宣传部门抗震救灾活动;及时协调、组织抗震救灾档案收集,特别强调要注意收集抗震救灾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图片、录音、录像、电子文件、实物等不同载体的档案,为地震研究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提供科学、有效服务;雅安市档案局成立了抗震救灾专题档案收集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就档案馆室现存档案的抢救保护、抗震救灾专题档案的收集等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下发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有关文件材料收集征集归档工作的通知》,要求将抗震救灾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图片、录音、录像、电子文件、实物等档案收集齐全,做好进馆保存工作;阿坝州成立了以政府副秘书长为组长、档案局局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抗震救灾档案资料收集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抗震救灾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专门抽调人员,分兵两路深入到重灾区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要求各受灾地区完整有序、深入扎实地做好抗震救灾中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加强安全监管,保存好抗震救灾历史资料,为重建家园提供良好服务。
临危不惧 沉着应对
地震发生后,灾区档案部门积极应对,沉着冷静,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广元市、雅安市、阿坝州档案局均在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工作机构,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区档案部门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绵阳市档案局成立了分别由局(馆)领导担任队长的抗震救援突击队、抗震救灾救援队、抗震后勤保障队;广元市档案局成立抗震救灾综合协调组、救援保障组,迅速参加各项抢险救灾工作。各地紧急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要求领导干部在抗震救灾工作中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站在第一线,靠前指挥,组织带领档案干部职工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
档案部门领导干部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临危不惧,发挥了表率和示范作用。成都市档案局局长赵德喜沿着布满震落的巨石、损坏严重的盘山公路,前往距离震中很近的彭州市小鱼洞镇和龙门山镇慰问受灾群众,了解档案受损情况;绵阳市档案局局长张维雄在前往重灾区北川县的途中,由于道路堵塞,冒着余震和山体滑坡的危险,背负肩扛,步行25公里到达北川县城看望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档案干部并送去了急需的手机、雨具、胶鞋和必需的生活用品;雅安市档案局派出小分队赶赴名山、芦山、汉源档案馆核查灾情,落实受灾档案应急防护措施;阿坝州档案局局长曹智荣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干部职工与时间赛跑,开赴重灾区汶川和茂县等地抢险救助,及时给灾区群众送去衣被、食品、蔬菜和药品等急需物资。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灾区档案部门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视灾情如命令,在关键时刻成为灾区群众的主心骨。
绵阳市档案局党组灾后第一时间召开短暂的党组会,要求全体共产党员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战斗,并喊出了“灾难中,我们始终在一起”的响亮口号。全局36名职工都是共产党员,灾难发生后,他们哪里需要哪里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连续作战。抗震救灾突击队第一时间迅速开赴北川参加抢险救援;抗震救灾救援队不分昼夜,连续作战,配合救灾部队开展救援工作,搬运物资、保障供给,对来自北川的受灾群众进行安抚、救护、帮助,稳定灾民情绪,保证他们有水喝、有干粮吃,让他们感到不孤单、有希望,让受灾群众安心放心;后勤保障队努力做到抢险队伍到哪里,保障就紧跟到哪里。北川县档案局干部职工在地震发生后,来不及询问家人的消息,立刻投入到十万火急的救人大军中。广元市档案局34名职工先后有14名赶赴青川重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市级机关党员抢险突击队57人中有两人是档案人。茂县档案局干部苗慧芳为救助被困群众连续奋战三天,终因过度劳累摔成重伤。
在灾难面前,共产党员们经受住了大灾的考验,是共产党员争分夺秒转移群众,千方百计抢救被困人员;是共产党员冒着房屋垮塌的危险和余震的威胁抢运档案;是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组织职工撤离、帮助受灾群众搭建抗震蓬,也是共产党员不怕疲劳,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给受灾群众送去急需的生活物资。在危难中,是党的组织让我们看到了再强的地震也震不垮的中流砥柱,是一个个冲锋陷阵的党员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钢铁的脊梁。
抢救档案 减少损失
地震震垮了档案大楼,掩埋了档案资料,但是震不垮档案人的意志,震不垮档案人战胜灾害的信心。面对自然灾害,灾区档案同仁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在仍未停歇的阵阵余震中顽强开展生产自救,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地震灾区档案库房受损严重,不少的库房成为危房,档案处于高危状态,灾区档案部门迅速投入档案的抢救保护工作。地震灾害发生以后,位于广元市档案馆楼顶的避雷塔倒塌,砸穿屋顶击中消防水管,导致水塔中的余水漫向楼下的库房。灾情就是命令,市档案局组织人员冒着余震抢救水淹档案。干部职工置生死度外,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克服恐惧心理,忘我工作,将近3万余卷受损严重的档案转移到了安全地带。由于受唐家山堰塞湖的影响,绵阳市、游仙区等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全受到威胁,档案部门迅速制定方案,将处于危险环境中的20多万卷档案紧急转移。受到地震的波及,成都市档案馆库房柜架变形、倒塌,三分之一馆藏档案散落地面,为了尽快解除档案安全隐患,恢复档案利用工作,局(馆)全体干部职工放弃周末休息,加班加点清理受损档案,局领导身先士卒,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经过两天紧张的工作,完成了30余万卷散落档案的清理、打包、上架任务。德阳市档案局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和抗震救灾指挥部专题汇报灾情,要求救人之后首先抢救档案,经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协调,南海舰队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将绵竹市馆藏的1.6万卷档案资料抢救转移到安全地方。汉源、芦山县档案局在档案馆受损后立即向县委、政府汇报,及时对处于不安全环境的档案进行登记和安全转移。
收集资料 记录历史
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材料,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抗震救灾的真实记录,对于今后工作查考、历史研究、经验借鉴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5?12”地震发生后,各地采取多种措施,认真抓好抗震救灾档案保护和征集工作。成都市档案局(馆)召开区县(市)档案局(馆)长会议,要求切实加强档案安全保护和记录抗震救灾历史信息工作及属地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抗震减灾档案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加强档案安全保护和记录抗震救灾历史信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受灾县(市)加强档案保护和收集,主动采集反映灾情、抗震救灾处置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重要档案资料,有效发挥档案信息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同时还为受灾县(市)档案部门购买录像带、数字存储器等采集设备,派出人员支援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档案信息采集工作;德阳市档案局成立了抗震救灾专题档案收集小组,明确了收集小组的职责,要求档案人员主动参与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军队、卫生、民政及新闻宣传部门抗震救灾活动;及时协调、组织抗震救灾档案收集,特别强调要注意收集抗震救灾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图片、录音、录像、电子文件、实物等不同载体的档案,为地震研究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提供科学、有效服务;雅安市档案局成立了抗震救灾专题档案收集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就档案馆室现存档案的抢救保护、抗震救灾专题档案的收集等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下发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有关文件材料收集征集归档工作的通知》,要求将抗震救灾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图片、录音、录像、电子文件、实物等档案收集齐全,做好进馆保存工作;阿坝州成立了以政府副秘书长为组长、档案局局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抗震救灾档案资料收集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抗震救灾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专门抽调人员,分兵两路深入到重灾区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要求各受灾地区完整有序、深入扎实地做好抗震救灾中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加强安全监管,保存好抗震救灾历史资料,为重建家园提供良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