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四川清代司法档案
“啪!”惊堂木拍响。堂上县官喝道:“堂下何人?所告何事?”这是在电视剧中演绎过无数次的古代衙门审案情形。也许很少有人想到过,电视剧中衙门审案的情景,至今仍以纸张的形式留存在世???那就是能够查阅的档案。
8月初,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等相继在中国致公党四川省委员会《关于整理和研究清代四川司法档案的建议》上作出批示,要求对清代司法档案加强整理研究。漫漫时间长河中,四川留下的档案何其多,为何清代司法档案能得到如此重视?
8月21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省档案局,掀开清代司法档案沉重的大门……
10多万卷,记载近200年历史,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县级衙门档案
打开省档案局摆放档案的库房,清代档案占据了整整一层楼的三分之一。搁置档案的书架高高挺立,几乎可及天花板。徘徊在书架间,浏览着盒子上标注的年代,记者有些发呆:这么多档案该从哪里看起?
听省档案局副局长马小彬讲,如今全省还保存着13万多卷、20多个县的清代档案,除省档案局外,在南充、自贡、宜宾等地也有保存,但“其中只有两个县的清代档案中有司法档案”,这就是《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和《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也因如此,更显出这两处档案的分量。
保存在省档案局的如烟浩卷《清代巴县衙门档案》,经过整理编目,现存113020卷档案中司法档案占99601卷,时间跨度从清乾隆元年(1736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包括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共七朝175年的历史。如果按诉讼性质、问题分类,有司法体例(总类)、命案、地权、房屋、借贷、欺诈、妇女、商贸、斗殴、盗窃、租佃、赌博等21个专项。
这些档案经过两年多时间抢救,目前已重新装裱完毕,不再是当初发黄、软烂的模样。记者小心翼翼地展开其中部分观看,档案反映出清代巴县衙门司法文书的多种形式???以民间民事、刑事诉讼状为主,有状纸、传票、签票、解票、堂讯记录、供状、判词、结状等,还有巴县县署与四川省总督衙门、藩司、阜司、道府,以及其他州厅县来往公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案卷附件粘单等图录,有各类租契地约、商约、银约、税单、田单、通行证、田界图、阴阳山图、票券行据等等。
远在南充的1万7千多卷《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虽然无从得见,但马小彬告诉记者,该档案从顺治13年(1657年)开始,到宣统3年(1911年)结束,清代十位皇帝统治的时期无一断档,其中传教公所佃房案、强迫改嫁案、牛踢死人案等都是比较著名的案例。尤其在2002年进入《中国档案文化遗产目录》后,该档案震动了海内外学界。“四川的清代司法档案是全国数量最大、保存最完整、时间跨度最长的县级司法衙门档案。”
一座内容极其丰富的文献宝库,治史修志的珍贵资料
从库房书架上,记者随意拿出一份乾隆三十三年的档案,轻轻翻到了一件杀人案的记载。在这份申册上,详细记录着报案人是谁,呈报了什么事;在接到报告后,县官带领刑仵到了案发地点,查看到什么情况;各个证人听到或看到了什么,他们口述的内容;以及最后的审判结果。尤其是案发现场和证人口供,记录非常仔细,如现场及周围的环境、死者的面色、身上各种伤痕的颜色、位置、是否致命、遗留的凶器等等,无一遗漏。
其实,所有的现存清代司法档案都这样记录完整,为后人展现出一部清代完整的判案长卷。“当时办案依照习惯法、案例法非常多,还有就是依据乡规民约”,马小彬说,仅巴县档案就可以分为15个大类,如总类主要是巴县衙门及各级政府司法律例和案件清册,地租、佃租类,主要是反映田土房屋买卖、转让、田土地价、租谷押银,以及由于土地所有权、财产权转租、押租银退还,田土房屋、山林地界划分、租谷偿付上所发生的诉案材料,家庭、房屋、继承类主要是家庭成员、家族成员间就遗产继承、祖业分割、族业掌管与分配、债权转让、土地房屋买卖、疆界划分的诉讼材料……最多的是盗窃、欺诈类案件,共28694卷,大约占所有案件的1/3。
“这些档案不仅记载了经典的法律故事、卓越的法律文化智慧,而且反映出当时两个县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状况”,马小彬指着成堆的档案说,像南部档案中记载的牛踢死人一案。这个极其简单的案子就存档7页,大多为实物证据形成的证据链,环环相扣,没有半点马虎,显示出成熟的司法技术。而如巴县档案中商贸类档案,既有对买卖纠纷的记载,又有对股份与贸权的争讼记载,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水运类、工矿类、烟泥类、移关类等等档案,则真实记录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川江航运、人口流动、工商业交往、鸦片贩卖等情形。
“正是由于这些档案的分量沉甸甸,中外学者都认为,四川清代司法档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马小彬转述着专家们的评价,这些档案是研究四川和我国西南地区历史、城市发展史、区域经济的重要史料,对研究清代县级地方的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以及清代政府的经济、宗教、民族政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还能够了解清末西方法律思想传入后,地方司法的变化,以及挖掘法学传承对今天法治影响等等。
抢救后,亟待开发的“深闺秀色”
在省档案局装裱室里,四五个技术人员正忙着装裱、修复清代档案。“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省档案局的清代档案已修复完毕并归档,现正在抢救部分地市州清代档案,这是南部县的档案。”省档案局保护技术处处长薛蓉告诉记者,虽然有两台装裱机,但由于清代档案大多超过了能上机的尺寸,只有不到1/3的档案是机裱,其余全是手裱。“装裱好的清代档案,都拍成了缩微胶片,原则上对外不提供原件查阅,以利于档案保护。”
记者看到,已装裱好的清代档案装在编了号的盒子里,完全不是装裱前破烂的模样。而已拍好的缩微胶片,通过阅读器,可以很方便、清晰地查阅档案内容,也可直出复印件。
近年来,这些档案被中外学者不知查阅过多少次,尤其是国外学者,已成为查阅清代司法档案的常客。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MatthewSommev、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唐泽靖彦等学者。每年暑假,他们都要往返于成都和南充之间,到档案局查阅大量清代司法档案,每次要呆一个多星期。曾经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清政府通缉中山先生令》、《袁世凯通缉孙中山黄兴令》都出自四川清代司法档案,编史修志、学术研究,也大量利用了清代司法档案。
“抢救四川清代司法档案已基本完成。整理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我们更希望以后能更好地利用和开发,让它产生无与伦比的价值”马小彬如是说。(记者 陈四四 衡昌辉)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摘编:重庆市档案局信息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