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首发(图)
清康熙朝绘广州府舆图之香山县图
清嘉庆朝绘香山县图
《香山明清档案辑录》所参考的历史文献
清同治六年(1867年)前绘广州驻防官兵营寨图之香山部分
带着浓浓的墨香,承载着香山文化的历史印迹,由中山市档案局(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同编写的《香山明清档案辑录》在经过6年的辛勤耕耘后,终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付梓,并在7月18日得以顺利面市。
这部1200多页、150万余言的历史性巨作,收录了香山地区明代档案4件,清代档案863件,起讫时间由明天启三年十二月(1624)至清朝宣统三年(1911),时间跨度约280多年,被看作是建国以来中山档案史上工作量最大,工作难度最高的一项编研工作。
历史档案是历史上各种社会活动中遗留的原始记录,是研究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有专家表示,在社会热议香山文化的背景下,这部填补中山乃至香山地区明清档案空白的历史档案巨作,不仅对中山市档案研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更为整个香山地区进一步开展香山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可考的史料证据,为整个大香山地区学术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部巨作何以成形?其中有怎样的甜酸故事?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中山市档案局(馆)局(馆)长冯荣球向记者讲述了《香山明清档案辑录》背后的故事。
巧遇机缘,酝酿历史佳话
在中山市档案局(馆)办公室里,冯荣球双手捧着沉甸甸《香山明清档案辑录》,向记者展示这部还散发着油墨香的巨作,一举一动中,无不透露出一名档案人的自豪和喜悦,“足足两公斤,我们刚刚给它称过!”他兴奋地说。
谈起编撰此书的构想,冯荣球饶有兴趣地讲起了一段巧遇的机缘。2000年,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代表之一,冯荣球到台湾开展学术考察,与他同行的还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副馆长刘余才先生。在与刘余才的交流中,冯荣球了解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大量珍贵的明清时期档案。这其中有否香山地区的历史档案呢?档案工作者的职业敏感,让冯荣球很快就将这个问题作为两人交流的重点。而刘余才的回答是令人兴奋的???虽然香山仅为中国南部沿海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县,但在刘余才的印象中,这个弹丸之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央的视野。“关于香山的历史档案应该不少!”对“香山”这个地域概念同样也充满了好奇的刘余才诚挚地向冯荣球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够到一史馆来看看,一起就香山地区的明清档案做些课题。
2001年,趁着到北京学习的空隙,冯荣球和中山市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特地前往一史馆参观。一史馆浩瀚的档案资源让中山的同行们震惊了,而其中无数散发着动人光芒的香山明清时期档案更是让中山的档案工作者们激动异常。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抱着试试看心理的他们,便找到了100多件非常有价值的香山档案,其中包括明清朝皇帝的朱批、奏折、清朝各级政府和专门机构的题奏本章、相互之间的咨呈批示、明清时期香山士人的金榜录等等,内容更是涉及到军务、财政、外交、治安、文教、科举考试等方方面面。深受这些珍贵历史档案鼓舞的中山档案工作者也由此下定了展开这一课题研究的决心。在中山市政府的支持下,2002年6月,中山市档案局正式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发中山市历史档案的合同书》,双方正式携手,共同迈向香山历史档案的宝库。
克服万难最终巨作问世
如果说,与刘余才的偶遇是促成《香山明清档案辑录》成书的直接原因,那么中山本身明清档案的缺失则是中山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根本原因。“在我们开展这项工作之前,中山的档案资料,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档案资料是相当薄弱的,”冯荣球坦承,立志为中山乃至香山历史“填空”,才是中山档案工作者不遗余力开展此项工作的根本原因,也是大家能够在随后4年中克服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最终促成此书付梓的最终原因。
据介绍,在开展此次档案整理工作之前,中山市的档案资源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中山(香山)现代档案,主要为1949年后中山(香山)地区的地方志等;另一部分为香山地区的民国档案和明清史料。其中,明清史料仅散见于一些地方志中,版本单一、分散,很难形成系统,从中也难以还原历史原貌,而民国时期的档案也因历史原因,而不够全面。资料的缺乏不仅为中山还原近代发展史留下了一段档案空白,更为中山乃至香山地区开展历史、人文、文化、社会变迁等学术研究造成一个无法跨越的鸿沟。如果能够将一史馆中关于香山地区的档案进行复制、编译、归类,就可以极大程度地解决这一问题,为香山地区学术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新平台。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2003年6月,一史馆将复制好的共867件、约150万字的香山明清档案缩微胶卷交给了中山市档案局(馆)。香山明清档案的丰富让中山档案工作者既兴奋又紧张。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价值很高的几百年前的宫廷档案,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山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填补空白,大家都感到非常荣幸;但巨大的工作量和突如其来的工作难度,又让这些原来没有从事过如此大规模档案还原工作的档案馆人员心里发怵。
在中山市档案局资料库,记者看到了这9卷16毫米的微缩胶卷。通过专门的仪器,原始的明清档案史料图片如幻灯片般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不同字迹、不同格式、不同写法、不同颜色的明清档案就这样一页页地出现在研究人员的面前,他们一字一句地对照屏幕上的文字与打印出来的文稿,仔细辨认字体,分析每句话的意思。由于档案匀是手写文言文书,中有不少书写非常潦草,字迹的辨认已是相当困难;再加上原始档案均没有断句,其语式语法与现在大不相同,光是度意断句这一项就需要非常过硬的古文功底和古代历史文化知识。
面对这些困难,中山市档案局的档案研究者们并没有气馁,在动员全局力量进行档案还原的同时,中山市档案局还争取到了不少中山本地学者的支持。为了更早、更好地完成这项意义的重大的工作,2004年6月,中山市档案局(馆)与暨南大学社科处达成合作协议,暨南大学历史学教授马明达老先生也加入到这一项工作中来。去年年底,在大家的努力下,初稿终于完成。
在学术的新起点上开展香山文化研究
2006年6月,由国内最为知名的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所负责出版的《香山明清档案辑录》首印1300册。“这只是我们档案工作的一个起点。”冯荣球表示,在这巨作的基础上,中山档案工作者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档案是历史与文化的佐证,”反复强调这一点的冯荣球认为,这本档案辑录的问世,为香山地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史料证据,在这160多万字的资料中,人们可以看到历史上香山地区内部,香山与香山之外区域的紧密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由于文化特质而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同时,这本书也为文化研究者们提供了另一条可靠的消息??香山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文化整合的过程,并为文化研究者们提供了一条有凭有据、切实可靠的探求之路。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
据介绍,在明清档案的整理过程中,中山市档案局曾于2004年举办“档藏六合风雨,案列千载沧桑??中山(香山)清朝民国时期教育专题档案藏品展”,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冯荣球表示,这种反响给广大档案工作者以极大鼓励,一方面说明市民对本土的历史和发展非常关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档案工作大有可为。因而,随着《香山明清档案辑录》的正式发行,中山市档案局将举办通过举行讲座、学术讨论会等方式,邀请包括中山、珠海、澳门在内的学者们,分专题,从深度和广度上推进香山档案及香山文化的研究。(来源:中山日报/记者 罗纯)
信息来源:中国侨网
摘编:重庆市档案局信息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