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波匈事件苏联撤走在华专家等事件揭开历史面纱
外交部1956??1960年解密档案对外开放
本报讯(记者 宁宇龙)5月10日,外交部第二批解密档案在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正式向社会开放。这批档案形成于1956年?1960年年,总计25651件,366551页,文件种类主要是外交部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类请示、报告、谈话记录、来往电报以及照会、备忘录等外交文书。凡我国公民只要持本人身份证均可直接查阅,外国个人或组织在办理审批手续获得批准后也可查阅。
本批开放档案内容主要涉及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外交领域的有关原则立场、对外交流交往情况,如:中国在该时期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支持非洲、拉美人民反帝反殖斗争和民族独立运动,先后与亚非拉14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努力改善与西欧国家关系,与部分欧洲国家政府官员、议员往来情况及双边经贸、文化交流情况;中美大使级会谈(第32-102次)记录,中国在相关国际组织反对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斗争;中国对1956年波匈事件和苏联撤走专家等问题的态度和采取的相关措施等。
据外交部档案馆馆长廉正保介绍,此次档案的开放是继2004年1月16日首次公开外交档案之后,第二次向社会开放解密外交档案,而且公开力度明显加大,开放档案占该时期外交档案总数的60%。此批档案的解密划控工作从2004年4月中旬开始,历时1年零2个月。在此期间,由75位资深离退休外交官与档案工作者组成的解密小组对每一卷档案进行解密审查,再由外交部各主要司局及涉档案 有关中央部委审核,然后经外交部档案鉴定开放领导小组审定和外交部部务会议通过,最后将公布外交档案的计划和目录呈报国务院审批。在确定不可公开的档案内容时,他们严格遵守1999年制定的25条有关具体规定以及“凡是影响国家利益及安全的不公开、凡是影响我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不公开、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不公开、凡是影响民族团结的不公开”的四项原则。对于个别公开档案中部分不公开内容,他们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屏蔽方式予以保密,这种做法也更有利于将档案的原貌展现给查阅者。
廉正保说,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对民众公开外交档案,比较典型的有美、英、法、日等国,其中,日本到目前为止已经向社会开放档案14批。对民众公开这部分档案,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需要,也是我国与国际接轨、依法行政的表现,以后还将继续有步骤、有计划的加大公开力度。
外交档案利用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志华说,这批档案公开得很及时,今年正值波匈事件50周年,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档案更加全面的了解事件的性质、始末。沈教授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查档,整个“五一”假期都留在北京。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摘编:重庆市档案局馆信息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