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自立 自主 自强 档案作证海尔海信自主创新之路

作者:柴丽 张军 来源:中国档案报 发布时间:2008-08-0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吹起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84年,改革开放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中国企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0年前,恐怕80%以上的中国公民不知道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为何物,上世纪80年代初,谁家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都会吸引邻居艳羡的目光,而电脑、手机走入中国公民家庭更是做梦都不敢想像的事情。然而30年后的今天,这些物件的普及率已经达到80%以上。过去具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象征意义的小汽车,30年后也早已进入了中国公民的消费账单。中国民族工业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杰出贡献。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国家战略地位来考虑。共和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政策,推动民族工业自主创新、走向世界。
  7月13日,中国档案报社副总编辑孙燕京率记者深入青岛海尔、海信集团公司,了解民族工业自立、自主、自强所走过的历程,深刻体会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企业注入的强大活力,带来的蓬勃生机。
    改革开放  抢抓机遇
    从濒临倒闭小工厂到世界知名大企业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20世纪50年代几个人凑钱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主导产品是一种家用电吹风机。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企业一度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人心涣散。同年12月,35岁的青岛市二轻局家电公司副经理,现在海尔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这里,张瑞敏到农村生产大队借钱,才使全厂工人过了一个年。为争取引进项目,张瑞敏随着人流挤上开往北京的火车,花了两元钱租了个小马扎坐在车厢过道里,一直坐到北京,找到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到40个定点冰箱厂的最后一个国家定点。海尔引进的是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电冰箱生产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引进了1942条德国DIN标准以及ISO国际标准。一年后,海尔实现赢利248万元。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强调改革开放“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拉开了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浪潮。张瑞敏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发展机遇,在青岛找到一块土地创建工业园。海尔当时只能拿出8000万元,但整个工业园建设需要15亿元。所幸的是改革开放政策促使上海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开放,海尔上市筹资,终于在国内建起了第一个工业园。
  成长于改革开放中的海尔,采取“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国际化名牌战略,现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了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仅工业园区全球就有16个。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2007年实现营业额1180亿元。目前,海尔的品牌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已有16个类别1797个产品商标先后在183个国家和地区注册。这些珍贵的商标档案在维护企业权益,提高品牌信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海尔商标维权案曾轰动海内外:国内某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称,海尔的形象要素“海尔小兄弟”抄袭日本企业的设计。作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之一的“海尔小兄弟”的美好形象,在人们心目中被蒙上了阴影。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海尔诉诸于法律,以商标注册证书等档案作为有力证据,不仅证明了“海尔小兄弟”的知识产权属于海尔,而且还证明了该商标已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128个国家进行了注册,有效地维护了企业的商誉。
  海信集团公司的发展始于1969年的作坊式生产方式的国有无线电厂。在海信集团公司的档案室里,我们看到了1969年盖有“青岛市无线电仪表局革命领导小组生产指挥部”印章的工人进厂介绍信。介绍信上端“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最高指示赫然在目,成为那个特殊历史年代的显著标志。
  改革开放前,海信和中国大多数企业一样,经营方式陈旧,效率低下。1985年,海信开始对外贸易业务,1998年海信进出口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2003年整合了所有海外市场和业务。海信集团公司的每一步成长也都深深烙印着国家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政策。现今,海信已经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国有控股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产品覆盖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移动终端、智能交通、光通信及网络多媒体系统等领域。集团目前有“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海信电器、海信科龙两家上市公司,在南非、匈牙利、法国等地拥有生产基地,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地设有销售机构,产品远销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海信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试点单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思想解放  文化创新
    从文化荒漠到先进文化兼容并蓄
  企业文化是培育创新机制的肥沃土壤,这一点是中外企业界的共识。创业之初的海尔甚至把“禁止在车间大小便”也写进厂规,企业文化领域更是一片荒芜。如今的海尔已成为业界企业文化创新的引领者。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他认为,海尔创业以来最宝贵的财富,是让海尔员工都参与、都认同的创新文化。
  走进海尔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中心,丰富的实物档案、详实的企业发展数据,展示着企业文化不断丰富发展、促进企业创新产品不断推出的过程。在这里,企业档案被转化为信息,直接为企业提高生产力服务。展厅内,研发人员的照片和阐述研发思想的卡片挂在企业产品的旁边,“海尔真诚到永远”、“海尔中国造”、“用户永远是对的”等简短的理念以标语的形式阐释着企业文化的思想内涵。《海尔人》内部报纸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企业文化渗透到班组、渗透到个人。在已连续3年举办的全体职工参与的漫画解说企业精神活动中,广大职工创作的优秀漫画作品汇编成《海尔的画与话》出版。类似的文化活动在员工中广泛开展,促使海尔的文化理念深深根植于职工内心。集团公司原党委副书记王安喜在向记者介绍海尔企业文化时指出,海尔集团重视用科学发展观和先进文化教育职工。海尔企业文化是在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古语精华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发展而来的。有儒家思想、《孙子兵法》、佛家文化以及禅宗等的踪影,如“修身治国平天下”、“企业领导人员的境界有多高,企业就能走多远”、“顿悟:借来的火,照亮不了自己的心灵”等。同时,也大量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比如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美国的创新精神、德国的严谨态度等。提倡员工人人都来创新,人人都是企业家、经营者。
  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兼并、扩大再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海尔将破产边缘的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整体接收,用海尔的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海尔企业文化快速植入红星电器公司后的3个月,企业就扭亏为盈;第5个月盈利150万元;第二年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1998年,这一在业界广泛流传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教材,哈佛大学还专门邀请张瑞敏去授课。如今,介绍海尔企业文化的书籍受到读者热捧。
  提出“荣誉不是终点,创新永无止境”、“创新科技,立信百年”文化理念的海信集团公司坚持开放的国际化视野,从国外聘请了众多经验丰富的营销专家,产品销售与当地环境快速融合,优秀人才的加盟极大地增强了海信的竞争力。多媒体产业板块今年以来从日、韩等国引进了多位技术开发、工艺制造等方面的专家,还引进了飞利浦研发团队。为提升经营管理水准,海信从2003年开始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储备力度。先后引进诸多外籍高管和专家,他们的加盟给海信带来了国际化的新视野。不同背景、不同区域的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成就了海信自主创新之路,直接助力海信自主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经由海信推广到国外,为不同种族的人所接受。在南非,海信是家喻户晓的“慈善”品牌。南非海信曾多次联合大型连锁店赞助当地孤儿院,与南非著名的红十字儿童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掀起了赞助儿童医疗事业的大型公益销售浪潮,海信也因此更坚实地融入当地社会。受益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接受中国企业文化的同时对中国企业也充满感激之情。
    生产解放  技术创新
    从亦步亦趋引进者到行业标准制定者
  在海尔和海信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中心展厅内,记者分别看到了海尔引进德国生产线生产的第一台合资冰箱,海信生产的第一台电视机,以及企业每一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产品。通过这些实物档案,我们看到了企业发展的步伐,真实感知技术创新促进名牌诞生的历程。
  1991年,海尔第一次向“师父”德国出口冰箱。当时,德国海关和商品检验局都不相信中国产品,8000台冰箱硬是进不了德国。海尔请检验官把德国市场上所有品牌的冰箱和海尔冰箱都揭去商标,放在一起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海尔冰箱获得的“+”号最多,甚至比其老师利勃海尔还多几个“+”号。优秀的质量令德国人心服口服。不久,德国检测机构对市场上的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海尔5个项目共拿了8个“+”号,排在第一位。
  海尔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原则,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根据用户需求开发产品、开发市场,通过专利的规划和申请,使技术创新显示出强大威力。海尔开发人员发现巴基斯坦用户抱怨“冰箱太小”,因为几代同堂,一家多达40人。女用户则说:“有些冰箱虽然大,但太高,我够不着……”用户要求冰箱大,同时又要求不能高,因此就要让冰箱变宽。2007年,海尔“宽体冰箱”就这样在巴基斯坦上市了。“不用洗衣粉”的双动力洗衣机也是海尔围绕用户需求,瞄准未来发展趋势的一项创新型产品。
  截至今年6月31日,海尔累计申请专利8333项,其中发明专利1996项;仅2007年,海尔申请专利875项,其中发明专利502项,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发明专利2项。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海尔已参与9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3项国际标准已经发布实施。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52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制定行业及其他标准425项。
  2005年6月,我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诞生,结束了我国年产7000万台彩电无“中国芯”的历史。“信芯”的成功研制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在半年时间里直接导致同类进口芯片大幅度降价,平均降幅40%以上。“信芯”的研制成功不仅解决了自主生产、自主应用的企业难题,更重要的是它给整个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更大的生存空间,给中国的消费者带来了实惠。2007年9月,中国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在海信建成,打破了我国液晶模组几乎全部依赖外企的现状。海信智能交通的突破更是在极端的产业环境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树立民族产业信心的成功典范。在海信进入该领域前,中国智能交通全部被外国大企业垄断。2005年12月,在北京奥运会的智能交通系统采购招标中,海信以性能测试第一名的成绩打破全球最强竞争对手,中标奥运北京智能化交通管理项目,实现了民族企业有选择地在关键点上超越国外先进公司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海信列入国家级科技项目20多项,其中863重大技术项目3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两项,主持和参与了3项国际标准、83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2007年共申报各类知识产权837项,其中发明专利140项,每天都有2到3项知识产权在海信诞生。
  2007年5月,海信位于荷兰埃因霍温的欧洲研发中心正式运转,成为继美国光纤通信公司、美国多媒体研发中心、南非研发中心后海信在海外设立的第四个研发中心。海信的四个研发中心连同国内在青岛、北京、深圳的研发机构,真正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研发”,这些来自各个区域的最新技术迅速在海信被应用,技术创新推动海信走向更广阔的全球舞台。
    人力解放  管理创新
    从人浮于事到战略性全面质量管理
  提起海尔产品的质量,业界流传甚广的是“砸冰箱事件”。在海尔集团公司档案室,我们看到了反映这一事件的照片档案。1985年,用户反映海尔电冰箱质量有问题。张瑞敏突击检查仓库,发现76台冰箱不合格,他马上召集现场会,把76台电冰箱全部砸掉。那个时代可是电冰箱紧俏凭票供应的年代,张瑞敏抓质量管理的决心由此可见。
  走进海尔企业文化中心的荣誉展室,一项项代表企业及其领导者最高荣誉的奖牌、证书布满了200多平方米的展厅。在众多的奖牌中,代表中国最高质量荣誉的全国质量管理奖牌非常醒目。在全国质量管理评审小组评审时,张瑞敏总结了海尔质量管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狭义的质量到广义的质量,狭义的质量标准就是达到质量检验的标准,广义的质量是要达到用户的要求。海尔从1984年开始历经4年,达到了质量检验的标准,进入广义质量范畴。第二阶段是从国内市场质量管理观念到国际市场质量管理观念。整合全球资源实现采购、设计、制造、营销、资本运作的全球化。第三个阶段是从体系上的质量保证到市场链的质量保证。在ISO9001体系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强调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把外部市场内部化,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市场关系,人人都是一个市场,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促使员工紧跟市场自觉创新。坚持“以人为本、能本管理”的方针,使员工素质与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追求卓越绩效,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海信质量管理的基本方针;用经济的眼光衡量质量效果,用道德的要求约束全员的质量行为,用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全员的质量标准是海信的质量文化;靠优良的产品质量,“建百年海信”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在2001年首批获得全国企业质量管理奖后,海信就在集团内部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先后建立了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和节能降耗管理体系等。
  为激发企业的活力,1992年,海信率先在技术中心设立“人才特区”,优秀研发人员的薪酬水平可以达到普通员工10倍以上。将作出突出贡献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列为功勋人物,其贡献档案在企业文化中心常年展出。建立和完善了“以专业晋升通道为主、管理晋升通道为辅”的双通道职业发展机制,在待遇和地位上让有突出业绩的研发人员、工艺质量人员、业务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与他们的上级齐平,甚至更高。海信还建立了依据职位、个人能力、业绩和市场价值付薪的激励模式,在职位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员工任职资格评价体系,从任职基本要求、能力素质、绩效结果3个方面,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员工个人档案,作为选人用人依据。结合企业产权改制,还对集团内各公司核心层、中间层和骨干层人才进行期权、股权激励,将人才的愿望与企业的命运紧密捆绑在一起。
  档案作证海尔、海信集团公司做大做强的足迹,海尔海信集团的振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它们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缩影,代表了沐浴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民族工业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这样的中国企业正在全球崛起。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