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档案馆以“4+1”模式推进公共档案馆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民主进程的推进,公共档案馆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黑龙江省档案馆坚持“服务,发展,创新”,以“每年都有新亮点,用两三年时间达到全国上游水平”为目标,提出用“4+1”模式建设公共档案馆。“4+1”模式即:建设现行文件服务窗口、查阅档案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窗口、网站窗口,搞好编研工作。这一模式强有力地推进了各项档案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全方位带动了档案馆整体工作的发展,取得了“4+1≥5”的现实效果。
现行文件服务窗口??为打造“阳光政府”服务
开放现行文件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是档案部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战略之策和创新之举。从2002年开始,省档案馆开启了这扇新的服务窗口,有媒体报道说“文件开放查阅维护了群众的利益,拉近了干群关系,体现了建设阳光政府的理念。”截至2007年6月底,现行文件中心已接收现行文件30519份,收集、购买图书资料580册,满足了群众对政务信息的需求。
现行文件服务窗口作为档案部门为社会提供政务信息的“阳光窗口”,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传递着政府的温暖。档案工作者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组建之初,向社会作出了免费查阅和全年无休日的服务承诺,实行轮流接待、专人负责制。现行文件服务部门规定“凡中心收集范围的文件一定要查全查准,如果没有,应尽量查阅有关的资料为利用者提供参考,或告知群众应去查找的地方”。现行文件服务中心还开展了信函代查、电话预约、传真服务、跟踪服务、网络代查等人性化服务方式,将2000份社会公众利用率较高的现行文件全文扫描上网,实现了网上政务信息公开。截至2007年上半年,文件查阅中心接待利用者5024起、6303人次。
查阅档案窗口??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
查阅档案窗口既是档案馆对外服务的传统窗口,也是档案馆公共服务不断改革创新的窗口。省档案馆不断拓宽服务思路、丰富服务手段、扩大服务群体、提升服务效能,谱写服务新篇章。
200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档案馆先后接待了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利用单位28起44人次,提供档案资料320件(册),照片117幅,为其举办展览、拍摄专题片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006年6月30日出台的《黑龙江省档案馆涉及群众权益档案利用办法》对未到开放期限但内容涉及人民群众工龄、工资、职级、学历、住房、落实政策等印证性材料的档案,以及因机构变化等原因提前接收进馆的档案资料,简化审批和查阅手续,此举降低了广大群众利用档案的门槛。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省档案馆向社会承诺“公众可凭身份证或介绍信等其他有效证件查阅馆藏开放档案资料。对查阅者要热情服务,对阅读有困难的要帮助查阅,对查无结果的应问明情况并对其是否到其他单位继续查询提供参考建议”,特别强调了服务的善始善终。
门户网站窗口??努力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2004年,局馆档案信息化建设被列入2005年全省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总投资900余万元。目前,省档案馆在三网、两站建设的基础上,已开始了建设五个数据库(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息数据库、资料全息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全省明清民国案卷级和革命历史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工作,将在“十一五”期间完成馆藏重点档案信息的数字转换和海量存储工作。
2005年12月30日,省档案局馆网站正式开通运行。为充分体现档案信息的原生信息源价值,网站配合“哈尔滨设治百年”纪念庆典活动,在“史料公布”栏目公布馆藏“哈尔滨关道设治”档案史料28件,并在“音视频栏目”发布相关视频2部,真实再现了关道的设治情况。2007年3月,网上发布了馆藏134个全宗目录及全文介绍,计12万字,对包括历史档案和现行档案在内的馆藏绝大部分的全宗档案作了详细介绍,实现了馆藏资源社会共享。截至2007年6月,网站在开通后首次上传的2万余页约1500万字档案信息的基础上,陆续采集、更新动态信息450条,计30余万字,上传图片268张、电视专题片5部。在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网站调查和测评项目组的测评中,黑龙江省档案信息网以52.2分的总得分在全国31家省级档案网站中综合排名前12位,三项一级指标得分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窗口??展览丰富多彩社会反响强烈
几年来,省档案馆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抗战题材,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2007年11月,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次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先进集体。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8月,省档案馆馆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大型档案图片展览《让档案为历史作证》,展出档案图片400余幅,其中很多珍贵图片属首次展出,开展仅一个月,参观者就达6000余人,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展览的宣教育人功能,2007年6月,省档案馆馆与哈尔滨市档案馆联合承办了由省委宣传部、省档案局共同主办的《在那抗日战场上??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巡回展览,把展览办到了校园、广场和普通社区。展出期间,市民高度关注,学生热情参观,媒体积极报道,社会反响强烈。展览还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栗战书给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衣俊卿称赞展览“办得很好”。省档案馆还积极开辟网上展览,将《让档案为历史作证》、中央电视台“各地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宣传报道”及哈尔滨电视台《黎明的哈尔滨》等多媒体视频陆续上网。为配合《在那抗日战场上??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流动展览,在网站分设“在那抗日战场上”和“孙吴历史见证”两个展厅,同步开通了网上展览,展出图片125幅。
编研工作??深度开发打造精品
省档案馆立足馆藏,面向社会,拓宽编研思路,强化精品意识,探索深度开发,走向服务前沿,在为公共档案馆建设服务及文化产品开发服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务,贴近社会热点,贴近时代生活,突出地方特色,是省档案馆编研工作的基本定位。编研部门创办的《档案信息摘报》,围绕热点问题挖掘馆藏,提供相关档案信息,使档案信息服务走入了领导决策的视野。2004年,为配合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改造工作,工作人员挖掘馆藏档案资料近200卷(册),撰写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建设述略》一文,系统阐述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建设的背景和“一五”、“二五”时期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历程,并从历史的视角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作了概述,先后在省政协主编的《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及《档案信息摘报》刊发,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制定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省档案馆从挖掘馆藏珍品入手,精编细研,提升了编研成果的学术含量和史料价值。2006年9月,省档案馆与香港零至壹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了《中国档案精粹•黑龙江卷》,收录了全省各级档案馆馆藏的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件珍贵的历史档案珍品,以档案图片为主,辅以简洁的中英文对照文字说明,大致勾勒了黑龙江300年的历史轮廓,对世界了解黑龙江、黑龙江走向世界起到积极的作用。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栗战书为本书作序,并称赞《中国档案精粹•黑龙江卷》“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和收藏价值。”
服务是不变的基调,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这是“4+1”模式的构建内核,也是“4+1”模式的发展走向。今后,黑龙江省档案馆将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整合提升,为早日实现打造公共档案馆的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现行文件服务窗口??为打造“阳光政府”服务
开放现行文件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是档案部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战略之策和创新之举。从2002年开始,省档案馆开启了这扇新的服务窗口,有媒体报道说“文件开放查阅维护了群众的利益,拉近了干群关系,体现了建设阳光政府的理念。”截至2007年6月底,现行文件中心已接收现行文件30519份,收集、购买图书资料580册,满足了群众对政务信息的需求。
现行文件服务窗口作为档案部门为社会提供政务信息的“阳光窗口”,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传递着政府的温暖。档案工作者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组建之初,向社会作出了免费查阅和全年无休日的服务承诺,实行轮流接待、专人负责制。现行文件服务部门规定“凡中心收集范围的文件一定要查全查准,如果没有,应尽量查阅有关的资料为利用者提供参考,或告知群众应去查找的地方”。现行文件服务中心还开展了信函代查、电话预约、传真服务、跟踪服务、网络代查等人性化服务方式,将2000份社会公众利用率较高的现行文件全文扫描上网,实现了网上政务信息公开。截至2007年上半年,文件查阅中心接待利用者5024起、6303人次。
查阅档案窗口??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
查阅档案窗口既是档案馆对外服务的传统窗口,也是档案馆公共服务不断改革创新的窗口。省档案馆不断拓宽服务思路、丰富服务手段、扩大服务群体、提升服务效能,谱写服务新篇章。
200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档案馆先后接待了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利用单位28起44人次,提供档案资料320件(册),照片117幅,为其举办展览、拍摄专题片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006年6月30日出台的《黑龙江省档案馆涉及群众权益档案利用办法》对未到开放期限但内容涉及人民群众工龄、工资、职级、学历、住房、落实政策等印证性材料的档案,以及因机构变化等原因提前接收进馆的档案资料,简化审批和查阅手续,此举降低了广大群众利用档案的门槛。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省档案馆向社会承诺“公众可凭身份证或介绍信等其他有效证件查阅馆藏开放档案资料。对查阅者要热情服务,对阅读有困难的要帮助查阅,对查无结果的应问明情况并对其是否到其他单位继续查询提供参考建议”,特别强调了服务的善始善终。
门户网站窗口??努力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2004年,局馆档案信息化建设被列入2005年全省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总投资900余万元。目前,省档案馆在三网、两站建设的基础上,已开始了建设五个数据库(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息数据库、资料全息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全省明清民国案卷级和革命历史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工作,将在“十一五”期间完成馆藏重点档案信息的数字转换和海量存储工作。
2005年12月30日,省档案局馆网站正式开通运行。为充分体现档案信息的原生信息源价值,网站配合“哈尔滨设治百年”纪念庆典活动,在“史料公布”栏目公布馆藏“哈尔滨关道设治”档案史料28件,并在“音视频栏目”发布相关视频2部,真实再现了关道的设治情况。2007年3月,网上发布了馆藏134个全宗目录及全文介绍,计12万字,对包括历史档案和现行档案在内的馆藏绝大部分的全宗档案作了详细介绍,实现了馆藏资源社会共享。截至2007年6月,网站在开通后首次上传的2万余页约1500万字档案信息的基础上,陆续采集、更新动态信息450条,计30余万字,上传图片268张、电视专题片5部。在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网站调查和测评项目组的测评中,黑龙江省档案信息网以52.2分的总得分在全国31家省级档案网站中综合排名前12位,三项一级指标得分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窗口??展览丰富多彩社会反响强烈
几年来,省档案馆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抗战题材,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2007年11月,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次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先进集体。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8月,省档案馆馆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大型档案图片展览《让档案为历史作证》,展出档案图片400余幅,其中很多珍贵图片属首次展出,开展仅一个月,参观者就达6000余人,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展览的宣教育人功能,2007年6月,省档案馆馆与哈尔滨市档案馆联合承办了由省委宣传部、省档案局共同主办的《在那抗日战场上??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巡回展览,把展览办到了校园、广场和普通社区。展出期间,市民高度关注,学生热情参观,媒体积极报道,社会反响强烈。展览还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栗战书给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衣俊卿称赞展览“办得很好”。省档案馆还积极开辟网上展览,将《让档案为历史作证》、中央电视台“各地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宣传报道”及哈尔滨电视台《黎明的哈尔滨》等多媒体视频陆续上网。为配合《在那抗日战场上??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流动展览,在网站分设“在那抗日战场上”和“孙吴历史见证”两个展厅,同步开通了网上展览,展出图片125幅。
编研工作??深度开发打造精品
省档案馆立足馆藏,面向社会,拓宽编研思路,强化精品意识,探索深度开发,走向服务前沿,在为公共档案馆建设服务及文化产品开发服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务,贴近社会热点,贴近时代生活,突出地方特色,是省档案馆编研工作的基本定位。编研部门创办的《档案信息摘报》,围绕热点问题挖掘馆藏,提供相关档案信息,使档案信息服务走入了领导决策的视野。2004年,为配合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改造工作,工作人员挖掘馆藏档案资料近200卷(册),撰写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建设述略》一文,系统阐述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建设的背景和“一五”、“二五”时期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历程,并从历史的视角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作了概述,先后在省政协主编的《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及《档案信息摘报》刊发,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制定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省档案馆从挖掘馆藏珍品入手,精编细研,提升了编研成果的学术含量和史料价值。2006年9月,省档案馆与香港零至壹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了《中国档案精粹•黑龙江卷》,收录了全省各级档案馆馆藏的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件珍贵的历史档案珍品,以档案图片为主,辅以简洁的中英文对照文字说明,大致勾勒了黑龙江300年的历史轮廓,对世界了解黑龙江、黑龙江走向世界起到积极的作用。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栗战书为本书作序,并称赞《中国档案精粹•黑龙江卷》“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和收藏价值。”
服务是不变的基调,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这是“4+1”模式的构建内核,也是“4+1”模式的发展走向。今后,黑龙江省档案馆将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整合提升,为早日实现打造公共档案馆的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