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他用镜头记录青岛 后人向青岛捐赠史料
青岛市档案馆为沃尔夫冈颁发捐赠证书 记者 郭婷婷 摄
从海上远眺江苏路基督教
爱因哈特?舒曼在大学给学生上美术课
老衙门前的照壁
1909年至1914年,德国人爱因哈特?舒曼曾先后在青岛皇家总督学校和德华大学执教,他用一架木箱式相机记录下了青岛的城市风貌。9月8日下午,爱因哈特?舒曼的长子沃尔夫冈?舒曼和家人一起来到青岛市档案馆,捐赠了70余件照片 、明信片 、通讯地址册等早期青岛的档案史料,对了解当时青岛的风貌 、人物等都很有研究价值。
一个德国人的中国情
来到青岛执教5年
“我的父亲爱因哈特?舒曼1883年出生于德国威滕堡,1909年初,他申请在中国青岛的教师职位,当年9月 10日开始了穿越西伯利亚的旅途,辗转来到青岛。”沃尔夫冈?舒曼说 ,刚到青岛时父亲任教于皇家总督学校 ,并兼任基督教堂的管风琴师,参与了基督教堂管风琴的筹备、安装工作。
在学习中文后,从1911年2月起,爱因哈特开始担任德华高等专门学堂(亦称德华大学)的教师,教法语和英语。当时在德华大学担任教职的有德国一流的科学家,如著名数学家康拉德?克诺谱,量子物理学家卡尔艾利希?胡普卡等。德华大学盛时学生达400多人,1914年日德宣战后学校停办。现在学校旧址在朝城路上,归济南铁路局青岛铁路办事处所有。
1914年7月20日,爱因哈特乘坐轮船离开青岛,在途经中国香港时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爱因哈特等人被英国人押送下船,关押在中国香港的战俘营内。在战俘营艰难的日子里,爱因哈特等人还办起了语言学习班,他当时主要负责教中文。
直到1919年5月 29日爱因哈特才踏上了返回德国的旅途。沃尔夫冈表示:“父亲对中国文化的钦佩感情影响了我们全家,我们对中国一直怀有美好的感情,百年的中国情结,还给我们家庭带来了新成员??中国儿媳张晓雯。”沃尔夫冈还给他的孙子起了个中德合一的名字??天睦?舒曼。
照片再现已消失的风景
老衙门前的照壁
爱因哈特喜欢摄影和旅行,在青岛执教期间,他用一架木箱式照相机拍摄了大量照片,并先后去上海、北京等地旅行,将沿途所见都用相机记录下来。在这些老照片中,有一张是老衙门前的照壁。爱因哈特将照壁称为“英雄墙”。1892年,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广武两营移防胶州湾后,即在天后宫东侧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总兵衙门,百姓习惯称呼“老衙门”。1959年老衙门被拆除建了人民会堂。
爱因哈特还拍摄了大量的街景、集市、海滨、跑马场以及当年德国人在青岛活动的照片,如当年基督教堂管风琴安装时的情景、著名的汉学家卫礼贤的照片等。在一条Wilhelm大帝海滨大道(今太平路)的照片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已经被拆除的当年由德国人建造的叶世克纪念碑(青岛路南端),这座碑是为了纪念1901年去世的德国驻胶澳总督叶世克。
爱因哈特还拍摄了许多上课或与学生去崂山等地郊游的照片,其中有张学生在上美术课的照片在青岛文史界非常有名,但大家一直都不知道照片上的教师是谁,这次沃尔夫冈带来了这张照片,终于解开了谜底??照片中的教师正是爱因哈特。
两张全景彩色明信片
再现青岛老城古姿
爱因哈特还保存了一组青岛全景老明信片,并将图片中的所有建筑物都做了标注,市档案馆副馆长杨来青表示,这对研究20世纪初青岛城市风貌和主要建筑物很有参考价值。
此外,爱因哈特还保存了一本1913年至1914年间出版的青岛通讯地址册,记录了当时青岛市区居民的重要信息,对了解德占青岛时期的人物很有研究价值。
沃尔夫冈告诉记者,2005年他们一家曾来过青岛 ,这次一家七口人再次来到青岛并捐赠一些档案史料,是为纪念父亲100年前的青岛之行,也让大家切身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