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跨越四代的寻亲路

作者:刘长秀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发布时间:2018-12-25 09:17:19 浏览次数: 【字体:

 “咚咚锵,咚咚锵……”,12月14日上午10点,一向安静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大门前热闹非凡,10多位胸前红绶带上印有“陕西渭南”字样的锣鼓队员扭起了欢快的秧歌,引起行人纷纷驻足观看。在一阵阵喜庆的锣鼓声中,专程从陕西渭南老家赶来的孟先生满怀深情地发表了感谢词,并将一块匾额赠送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匾额上写着“感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先祖抗日捐躯,血写春秋;四代万里寻亲,魂归故里。”这一幕感人场景的由来要追溯到两个月前。

千里追寻祖父下落 夙愿终偿

    十一长假刚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阅卷厅迎来了一位查档者。来人孟先生操着浓重的陕西口音,在查档前台叙说自己多年来奔波的辛苦与家里四代人的期望。据他的祖母生前回忆,抗战爆发后他的祖父入伍,寄回的家信上说他随部队到了中条山,之后再无音信。祖母一个人把几个孩子拉扯大,个中辛苦不难想象。一生操劳的祖母唯一的愿望就是打听到祖父的下落,哪怕是只字片语。说到动情处,这位中年人不禁红了眼眶。孝顺的儿孙为了祖母的心愿四处奔走,奈何多年查找都苦无线索,直到老人家抱憾离世。孟先生没有放弃,在偶然得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有抗战阵亡将士的档案后,便只身来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据他讲,他的祖父参军时,他的父亲还年幼,除了“孟福禄”这个名字,不记得其他任何信息了,这给查询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果然,当工作人员在抗日阵亡将士数据库输入“孟福禄”三个字后,结果显示查无此人。
    工作人员没有灰心,接着又帮孟先生从中条山战役的战斗详报和阵地日记中查找,仍旧没有收获。希望再次落空,孟先生的沮丧和不甘溢于言表。
    眼见孟先生情绪低落,工作人员温言宽慰并再次向他了解情况,试图从中得到一些线索。孟先生讲起家中的境遇,提到祖父兄弟三人中尚有一位在世,年近百岁的老人还在家里满心期待着兄长的消息。“祖母死前没有瞑目,我不能再让三爷爷孟银成也是如此啊。”从他难以分辨的口音中,工作人员捕捉到了“银成”这个名字,精神顿时为之一振。
    原来,在刚才的查找中,数据库中显示有一位名叫孟宝山的烈士,其遗族登记中有“弟:银成”的字样。工作人员立刻从烈士遗属入手查询,查阅相关档案后得知孟宝山籍贯陕西渭南,牺牲于山西省平陆县,经过再三核对遗属的姓氏和名字,确认这位孟宝山烈士正是孟先生的祖父,只不过他在入伍后不再使用“孟福禄”这个名字了。
    看着祖父的抗战阵亡抚恤档案,这位中年人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激动,当场落泪。他一遍一遍地念叨“这是额爷,这是额爷,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你们真的是为人民服务!你们真的是为人民服务!”一位抗战烈士的英勇事迹重见天日,一个家庭几代人的盼望梦想成真,在场的人无不深受感动。

“抗日阵亡将士名录数据库” 居功至伟

    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满足像孟先生这样的查档者寻根问祖的愿望,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便组织工作人员从可能涉及抗战阵亡将士的8个全宗9万余卷的馆藏档案中进行多次筛选,最终摘录了近20万名抗战将士的信息并制作成卡片。这些卡片记录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期间抗战将士的信息,内容涉及国民政府和行政院核办各参战部队官兵阵亡抚恤、国史馆关于国民党抗战殉职各级军官褒扬传记、死亡官兵调查表等。
    回忆起当年的艰辛工作,档案馆的老同志们感慨万千,简陋的办公条件和飞扬的尘土还犹在眼前。当时,他们克服档案破损、顺序错乱和字迹模糊等种种困难,加班加点,逐页翻阅档案,摘录信息后核对登记,将每位抗日阵亡将士的姓名、曾用名、部队番号、职级、籍贯、阵亡地点、遗族遗属姓名等信息全部摘录,并注明全宗号、案卷号、页码,实现了一人一卡,分档归位。所有信息都经过再三核对,以确保无误。一张张不起眼的小卡片,不知经过了多少双手、多少双眼睛。直到今天,这些手工制作的卡片已经略微泛黄,它们见证了老一代档案工作者的辛苦与付出,使得每一位记录在册的抗战英烈都有线索可查。
    在此基础上,2003年4月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人员对装满了20多个柜子、2000多个抽屉的近20万张卡片进行录入和扫描,终于在2005年建成了“抗日阵亡将士名录数据库”。这样一来,工作人员不再需要一张张地查找卡片、一页页地翻阅档案,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时至今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累计提供了近千名抗战阵亡烈士的档案,在为民生服务中作出了档案人的贡献。

开展异地代查服务 尽心尽责

    像孟宝山这样在抗战中浴血奋战,来不及跟妻儿告别就献出生命的抗战英烈还有很多;像孟先生这样,不畏奔波之苦,致力于探寻先辈足迹的人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阅卷厅时有发生,仅在2018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就接待了2000多人来查阅档案,接听、接收并处理电话、信函、传真、邮件查档近千余件。
    说起异地代查服务,也是在10月份,还发生了一个暖心的故事。一位来自甘肃省兰州市的查档者为了感谢我们为他提供了其父参加远征军的档案,特地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寄来一面锦旗,上书“尊重历史,弘扬中华抗战精神”。与孟先生不同的是,这位查档者自始至终没来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人员一直用邮件和电话与其反复联系、沟通,最后将他父亲相关档案的复印件邮寄至他手中。正是由于日常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利用处接待科在今年11月被江苏省省级机关妇女工作委员会授予“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束之高阁的档案是没有生命力的,拿在查档者手里的档案却是充满活力的。把缺乏生命力的文件材料变成具有重要价值的“活资料”,是档案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我们将继续遵循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挖掘民国档案资源,主动寻找发挥档案价值的渠道,尽心尽责地开展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档案工作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感。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