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空间技术概论》手稿捐赠中央档案馆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付华(右)向杨嘉墀《空间技术概论》手稿的代捐人颁发收藏证书。孙昊 摄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18年10月16日,正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4周年之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杨嘉墀院士的《空间技术概论》手稿捐赠仪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付华出席活动并代表中央档案馆接受捐赠。
杨嘉墀(1919—2006),江苏吴江人,我国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4位倡导者之一。他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于1956年回国,并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中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指导研制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他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杨嘉墀星”。
捐赠仪式上,付华对杨嘉墀院士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敬意和感谢,并向杨嘉墀《空间技术概论》手稿的代捐人颁发收藏证书。付华表示,54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杨嘉墀院士的《空间技术概论》手稿能在今天这样一个日子捐赠中央档案馆意义重大。这件手稿是在杨嘉墀院士科研攻坚过程中留下的珍贵原始记录,可以说是“两弹一星”精神孕育和发展的见证,手稿的收藏进馆对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研究我国航天工业历史、再现党领导我国航天工业建设发展的伟大征程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档案馆将利用一流的保管条件将这些档案保管好、利用好,为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