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真成“鸡肋”?
温州市人才中心有近1/3的档案为“死档”,其中大学毕业生是“弃档”主力军
工作人员表示,“弃档”对个人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和工作调转都有影响
一边是单位评职称急需档案,一边是档案不知不觉中成了“死档”,这让小赵心急火燎。近年来,因对个人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对个人档案不管不问的“弃档族”日渐增多,其中,大学毕业生是“弃档”主力军。
记者从温州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了解到,档案库内现存档案中,很大一部分为“死档”,其主人基本上是毕业大学生。有人质疑,个人档案是否真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该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则明确表示,“鸡肋”一说不成立,盲目“弃档”会造成个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接近1/3的档案为“死档”
前天下午,小赵一下杭州到温州的汽车,便直奔学院路的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寻找个人档案。当被工作人员告知其档案已成“死档”,要想办理调动比较麻烦时,小赵满脸焦急:“单位赶着用档案评职称啊。”
小赵说,4年前大学毕业后便留在温州一家私企工作,因对方没有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一直未碰到相关档案问题,当时就没有去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办理报到手续,之后也没过问甚至将档案这回事给淡忘了。“去年,我跳槽到杭州一家单位工作。不久前,单位评职称,才让我想起档案,现在可麻烦了。”小赵说。
类似小赵这样因“弃档”而给自己工作带来不必要麻烦的人为数不少。记者从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办公室了解到,中心档案库内的现存档案中,接近1/3的部分为“死档”,其主人基本上为毕业大学生。
据了解,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一直未去人事部门办理档案相关手续,或办了手续并交了一年人事代理费后便再没有过问,久而久之,个人档案就成了“死档”。虽“死档”只是相对而言,以后还可以“激活”,但其中程序比较烦琐,会给个人工作带来本可避免的影响。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每年都要去相关人事部门对个人档案资料进行补充,并签订相应托管协议。
个人档案为何遭冷落?
那大学毕业生为何会纷纷“弃档”呢?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人事代理部吴姓工作人员对此分析称,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人才流动的日益频繁,档案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人才有控制作用,也不再成为人才自由流动的“绊脚石”。“过去档案是组织部门考察了解干部的基本工具,但如今却大不相同。”该工作人员说。
据记者调查发现,上述的大背景也导致档案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很多大学生认为,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主要考量对方到底有无实际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而档案上的内容则很少被关注。
温大行政管理专业大四学生何同学说,能力大小才是关键,没人还会在乎你档案上的那段“光荣史”。读生化专业的大四学生胡同学则说:“档案里记录的都是历史成绩,参加工作后就没有借鉴意义了。再说,用人单位往往只看你能为它带来多大利润,以前做过什么都不再重要。”
档案并不是“鸡肋”
按照大学生的说法,那档案是否真的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呢?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办公室主任郑元号称,“鸡肋”一说并不可取,“弃档”会使个人的一些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首先,是影响个人利益。有了档案,就可以享受到相关的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服务,如办理社会保险、失业保险等。无论是在原单位供职的人,还是辞职后另求新职者,在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时,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社保参保年限等都是主要依据。
其次,影响毕业生转正定级和工龄计算。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后,没有及时办理参加工作手续,工作几年后仍然是学生身份,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转正定级,也影响到工龄和退休金的计算。
第三,耽误职称评定和工作调转。有的毕业生自大学毕业后,档案既没有提交单位,也没有存在政府指定的人才服务中心,职称评定就会因手续不全而受到影响;有人虽在毕业后把档案存到了人才服务机构,但没有及时办理就业手续,等到几年后调动工作时,才发现需要办理参加工作后的所有手续,并要在转正定级后才能正式调动。
据了解,在我国目前的人事制度下,很多手续还是绕不开档案这一关的。“如职称评定、婚育证明、转正定级、出国政审等等,都需要人事档案。”郑元号说,为了避免给未来工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切忌盲目“弃档”。另外,郑元号说,对于如何“保护”好个人档案,他们每年都要去温州各大高校举办相关讲座。(记者 向辉 见习记者 戚祥浩)
工作人员表示,“弃档”对个人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和工作调转都有影响
一边是单位评职称急需档案,一边是档案不知不觉中成了“死档”,这让小赵心急火燎。近年来,因对个人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对个人档案不管不问的“弃档族”日渐增多,其中,大学毕业生是“弃档”主力军。
记者从温州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了解到,档案库内现存档案中,很大一部分为“死档”,其主人基本上是毕业大学生。有人质疑,个人档案是否真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该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则明确表示,“鸡肋”一说不成立,盲目“弃档”会造成个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接近1/3的档案为“死档”
前天下午,小赵一下杭州到温州的汽车,便直奔学院路的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寻找个人档案。当被工作人员告知其档案已成“死档”,要想办理调动比较麻烦时,小赵满脸焦急:“单位赶着用档案评职称啊。”
小赵说,4年前大学毕业后便留在温州一家私企工作,因对方没有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一直未碰到相关档案问题,当时就没有去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办理报到手续,之后也没过问甚至将档案这回事给淡忘了。“去年,我跳槽到杭州一家单位工作。不久前,单位评职称,才让我想起档案,现在可麻烦了。”小赵说。
类似小赵这样因“弃档”而给自己工作带来不必要麻烦的人为数不少。记者从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办公室了解到,中心档案库内的现存档案中,接近1/3的部分为“死档”,其主人基本上为毕业大学生。
据了解,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一直未去人事部门办理档案相关手续,或办了手续并交了一年人事代理费后便再没有过问,久而久之,个人档案就成了“死档”。虽“死档”只是相对而言,以后还可以“激活”,但其中程序比较烦琐,会给个人工作带来本可避免的影响。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每年都要去相关人事部门对个人档案资料进行补充,并签订相应托管协议。
个人档案为何遭冷落?
那大学毕业生为何会纷纷“弃档”呢?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人事代理部吴姓工作人员对此分析称,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人才流动的日益频繁,档案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人才有控制作用,也不再成为人才自由流动的“绊脚石”。“过去档案是组织部门考察了解干部的基本工具,但如今却大不相同。”该工作人员说。
据记者调查发现,上述的大背景也导致档案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很多大学生认为,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主要考量对方到底有无实际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而档案上的内容则很少被关注。
温大行政管理专业大四学生何同学说,能力大小才是关键,没人还会在乎你档案上的那段“光荣史”。读生化专业的大四学生胡同学则说:“档案里记录的都是历史成绩,参加工作后就没有借鉴意义了。再说,用人单位往往只看你能为它带来多大利润,以前做过什么都不再重要。”
档案并不是“鸡肋”
按照大学生的说法,那档案是否真的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呢?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办公室主任郑元号称,“鸡肋”一说并不可取,“弃档”会使个人的一些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首先,是影响个人利益。有了档案,就可以享受到相关的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服务,如办理社会保险、失业保险等。无论是在原单位供职的人,还是辞职后另求新职者,在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时,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社保参保年限等都是主要依据。
其次,影响毕业生转正定级和工龄计算。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后,没有及时办理参加工作手续,工作几年后仍然是学生身份,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转正定级,也影响到工龄和退休金的计算。
第三,耽误职称评定和工作调转。有的毕业生自大学毕业后,档案既没有提交单位,也没有存在政府指定的人才服务中心,职称评定就会因手续不全而受到影响;有人虽在毕业后把档案存到了人才服务机构,但没有及时办理就业手续,等到几年后调动工作时,才发现需要办理参加工作后的所有手续,并要在转正定级后才能正式调动。
据了解,在我国目前的人事制度下,很多手续还是绕不开档案这一关的。“如职称评定、婚育证明、转正定级、出国政审等等,都需要人事档案。”郑元号说,为了避免给未来工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切忌盲目“弃档”。另外,郑元号说,对于如何“保护”好个人档案,他们每年都要去温州各大高校举办相关讲座。(记者 向辉 见习记者 戚祥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