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出新 再创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档案科技工作者以为档案事业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为己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为中心,以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为基础,固本出新,再创辉煌,在档案科技的理论探讨、科技研究以及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取得新的进展,为落实国家档案局“三个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动力支持,推动了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档案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档案局按照《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提出的要求,从档案事业发展需要和档案工作实际出发,坚持科技先行原则,科技立项、成果评审和应用推广质量稳中有升,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2-2017年间档案科技计划项目统计图(图一)
科技立项方面:国家档案局以“三个体系”建设为中心,根据档案事业发展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每年发布科技立项选题指南,组织开展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档案科技研究。内容涵盖档案安全保障、档案馆库建设和档案抢救修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档案事业管理等多个方面。科技立项申报数量从2012年的160项稳步增长到2017年的285项,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技研究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不仅申报数量不断攀升,而且参与申报的单位范围逐年扩大,除了各地档案局馆外,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档案设备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单位也纷纷申报。国家档案局每年组织全国档案专家委员会,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公平公正原则,对科技项目进行评议,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把对档案事业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的项目评选出来。仅从数量上看,2012年立项74项,2013年立项98项,2014年立项112项,2015年立项112项,2016年立项93项,2017年立项91项,2012年至2017年间,全国档案科研立项共计580项(见图一),年均立项近百项,入选全国档案科技计划项目的数量较此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012-2016年间档案科技成果获奖情况统计表(表一)
档案科技奖励方面:国家档案局每年组织专家对全国申报的优秀科技成果进行评审。以《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为依据,本着对全国档案事业负责的态度,对已经完成的档案科技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评选出了一批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具有普遍推广应用价值和引领作用的档案科技成果。与此同时,考虑到东西部地区档案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坚持在同等条件下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鼓励中西部地区开展档案科技研究。2012年至2016年间,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的档案科技项目189项。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107项(见表一),主要涉及档案信息化、软科学和档案保护技术3个领域,包括传统载体及新兴载体档案的修复,档案环境控制与安全防护,档案数字化外包风险控制,电子档案登记备份,电子档案支撑平台建设,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建设关键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开放共享及远程利用和跨馆服务等。
档案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国家档案局每年都组织召开全国档案科技管理暨科技成果推广会议。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从获奖成果中选择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可推广性的科技项目,邀请项目组成员进行产品的现场展示、演示操作,从科技成果的原理、应用情况、推广价值等方面介绍新的档案科技成果。2012年至2016年间,得到推广的优秀档案科技成果共45项。其中,档案保护、档案现代化两类科技成果均为16项,软科学成果为9项。推广的科技成果涉及冷冻杀虫技术、档案封存技术设备、照片抢救技术、档案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数字化设备与成果检测、馆库智能管理等。
扎实推动档案信息化上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档案信息化愈发成为档案科技的热点和焦点。尤其是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实施后,档案信息化的政策导向更加明确,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以档案“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为导向,档案数字化量有明显的提升,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得到关注;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标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档案信息共享与安全、档案智能化管理和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这些新成果与技术不仅涉及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而且关系到企业和机构层面的档案信息化;不仅涉及单个档案业务流程的优化,而且涵盖文档一体化全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