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浙江方言语音建档 留住正在消逝的声音

作者:刘 芸 来源:《中国档案报》 发布时间:2015-12-12 08:59:00 浏览次数: 【字体: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区域性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记忆,具有独特的语言价值。2011年,浙江省档案局馆把浙江方言语音建档确定为抢救性的重点项目,作为“十二五”档案文化建设的开局之作大力推进。

为何实施方言语音建档?

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大背景,为档案部门创新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同年,浙江省委全会做出了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并把“实施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列入了全会决定。浙江省档案局馆顺应大势,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是建设历史文化记忆等“三大工程”,实施方言语音建档等“十大项目”。

浙江方言的独特性决定了保护浙江方言语音具有特殊意义。浙江地方方言以吴方言为代表,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吴方言和普通话相比,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词汇和语法独特,具有较大的保存价值。

数字记录方式为更准确、更全面、更完整地记录方言语音提供了技术支撑。过去,由于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档案部门为方言建档显得力不从心。现在,采取数字方式记录方言语音,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档案的承载、保存、再现、分享模式,而且具有更大的便利性,真正做到让记忆与数字记录同在同行。

档案部门开展方言语音建档,既是责任担当,也有优势条件。省、市、县各级档案部门组织架构健全,有触角,可以全覆盖地做,并且拥有较为专业的人才队伍和丰富的经验;档案部门具有数字资源长久保存的设施设备,掌握了相关技术和标准,具有专业化存储的优势。

怎么实施方言语音建档?

方言语音建档主要有3个步骤。一是开展调研,制定规划。2011年底,浙江省档案局馆在对浙江方言进行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浙江方言语音建档工作规划,确定了“一个目标,四项任务”和“两个阶段”推进的总体方案。“一个目标”即通过对浙江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由此延伸的说唱、语音故事、民间歌谣、戏曲等的整理建档,建立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四项任务”即开展普查、制定文本、制作音档、整理归档;“两个阶段”就是通过试点推进和全面实施,完成建档工作任务。为提高建档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省档案局馆在工作伊始就成立了专家指导组,全程发挥咨询和专业指导作用。二是试点先行,探索经验。各市确定1至2个县(市、区),全省共确定了18家试点单位,对记录和传承浙江方言的途径方法、手段方式和载体机制等进行探索,努力取得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为全省面上推进提供经验借鉴。三是总体部署,全面推进。

浙江方言语音建档成效和意义如何?

通过方言语音建档,积累了有价值的数字档案资源,记录了全省11个市共96种方言语音,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顺利建成。

通过方言语音建档,浙江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创新记录方式——纸质+数字(音频、视频),实现了档案记录以纸质、音频、视频集合的全媒体多维度的记录方式。二是创新工作模式——“档案部门+”模式。系统上下联动,集全省档案部门之力,形成省+市+县合力;社会内外互动,档案部门+高校+媒体+百姓+等等,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三是创新建档模式——项目化记史、大众化记忆。坚持项目带动,促进档案资源的集聚;主动做社会历史记忆的积极建构者,做好社会公共记忆的记录,拓展了档案资源建设的思路和途径。

浙江方言语音建档的一大特色是引入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海选方言发音人、方言建档大家谈等形式,让方言建档家喻户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充分开发建档成果,打造档案部门的服务品牌。

下一步还要做什么?

拓展资源建设广度。在建档范围上,力求更加多样多维,在横向上可以向全国范围拓展,在纵向上可以向乡镇、村(社区)延伸,使覆盖的面更广;在建档方式上,由规范性转向场景性,以活化形态展现,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在建档力量上,更加强化统筹思想,树立众创众筹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激发公众参与。

深化资源开发深度。要更加注重开放性,处理好专家研究与档案研究的关系,加强与高校和社会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推进与社会学、语言学、史料学等方面专家合作,加大对方言语音资料的开发、挖掘、研究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借助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渠道,宣传留住方言语音,扩大社会影响。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