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三峡移民档案工作回顾与总结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三峡移民举世关注,三峡移民档案举世罕见。三峡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党和政府追求的目标。三峡移民档案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政策载体和基石。三峡移民工作在创造生动感人的三峡移民实体工程的同时,留下了可供后人找寻历史记忆、传承移民精神的档案工程。三峡移民涉及湖北省4个县区31个乡镇,搬迁安置移民17.69万人。截至目前,湖北共形成三峡移民档案16.5万余卷6.5万余件。
湖北三峡移民工作从1984年到2015年,历时30多年,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三峡工程建设的成败在移民,记录三峡移民过程的是档案。围绕做好三峡移民档案工作,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倾注了大量精力,各级移民、档案部门和相关单位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三峡工程建设进入整体竣工验收之前,省档案局、省移民局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长江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移民档案专项验收大纲》的要求,于2014年下半年组织指导库区各市州县区全面开展了三峡移民档案工作的自验和省级初验。今年4月至6月,由国家档案局牵头组织完成了国家终验专家组现场验收,湖北省三峡移民档案工作正式画上圆满的句号。回顾30多年的三峡移民档案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曲折的感悟。
建机制,强保障,合力齐抓共管。1984年三峡工程开发性试点开始后,尤其是1992年三峡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后,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移民工作,同步推进移民档案工作。省档案局、省移民局围绕三峡移民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了紧密的档案工作联系机制,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加强三峡移民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培训。2010年后,三峡移民档案工作进入新阶段。省档案局、省移民局加强联系,针对库区移民档案工作前期基础较弱、档案资料收集不全、档案保管条件较差等问题,多次深入调研,提出改进办法和措施。省档案局调整业务指导检查的思路和方式,省移民局加强移民档案的收集、管理和整理,并投入1000余万元专项经费,改善了省移民局机关和三峡库区移民部门的档案工作条件。全省形成组织有力、上下联动、密切配合、以县为基础的三峡移民档案工作整体工作格局。
缺标准,少规范,踯躅探索前行。1984年三峡工程开发性试点之初,没有专门针对三峡移民档案工作的标准规范,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虽然困难很多,湖北省各级档案和移民部门仍按照国家部署,主动承担责任,积极配合三峡移民工作进程,大力加强移民档案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鉴于当时没有专门的标准规范,各地依照机关文书档案整理方法,按机构、年度和问题的顺序组卷,将内容相近、联系紧密的文件材料以卷为单位进行整理。这种方法在档案要件的收集上有成效,但与三峡移民档案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有亮点,未推广,错失发展先机。1995年10月,省移民局、省档案局联合召开了三峡移民档案工作会议,印发了《湖北省三峡工程及部管水库移民档案管理办法》,明确了三峡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和移民档案收集、整理、组卷等办法。全省广大档案和移民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摸索规律,提出了不少好的思路和办法。1995年,秭归县档案局在湖北省率先提出“移民户档案”的新概念,建议将移民家庭的个人资料、个体补偿资料等以移民户为单位集中整理归档。但可惜该研究成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2003年,国家正式提出建立移民分户档案的新要求,但此时湖北三峡移民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已经错失了发展先机。
再贯标,重整理,遭遇困难重重。2003年10月,国务院三峡办、国家档案局正式出台《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三峡移民档案工作进入新阶段。《办法》首次提出建立移民分户档案,这对湖北三峡移民档案工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难度在于时间已经过去将近20年,若在原来按机关文书档案整理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移民分户实体档案,实际上意味着两种选择:要么把已经整理好的档案全部推倒重来,按照移民分户档案的要求进行拆分,将涉及移民安置补偿的材料,按照移民户分别重新组卷;要么保留原有档案体系不变,另起炉灶,按照移民分户档案要求重新收集相关的档案材料。实际上,后一种方法不可行,前一种方法将直接面临4个问题:一是工程极其浩繁;二是档案实体受到损害;三是档案案卷内在逻辑关系受到影响;四是移民分户档案难以通过原有档案拆分组卷做到要件齐全。即便如此,贯彻国家标准、建立移民分户档案的目标不能变,要求不能低,要件不能少。以此为着力点,湖北档案和移民部门克服重重困难,作出了艰苦的探索和努力。
数字化,解旧结,迎来柳暗花明。针对湖北省三峡移民档案没有建立移民分户实体档案的问题,国家档案局、国务院三峡办多次到库区实地调研,检查指导,研究解决办法和措施,并召开培训和专题调研督查会。省档案局、省移民局及库区档案和移民部门也多次深入研究,寻求有效的措施和办法。2011年,省档案局、省移民局联合出台了《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实施细则》《湖北省三峡库区移民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提出了通过档案数字化方式实现移民安置档案逻辑分户的解决方案,妥善解决了移民分户建档问题。库区各市州县区加快档案数字化步伐,保证了移民分户建档工作的落实。夷陵区档案和移民部门还自加压力,重新构建了移民分户实体档案。省档案局、省移民局加强检查督促和业务指导,针对移民分户档案要件不齐问题,提出“补找替证说”的方法,千方百计确保移民分户档案基本信息齐全完整。
三峡移民工作是一座丰碑,能否建好丰碑,是广大移民工作者和档案人的责任。随着国家终验的完成,湖北三峡移民档案工作总结宝贵经验,既有理念提升,又有神圣使命。
领导重视是关键,体制机制是根本。健全体制机制是做好三峡移民档案工作的根本保障。湖北各级党委、政府把三峡移民档案工作作为三峡移民工作的重要基础,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了部门责任,强化了协调机制。各级档案部门主动履职,各级移民部门切实担责,制定工作制度和业务规范,加强移民档案工作宣传和业务培训,基层乡镇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健全三峡移民档案工作组织网络,配备专(兼)职档案人员。
夯实物质基础是做好三峡移民档案工作的必备前提。湖北位处三峡工程库区坝首,移民工作起步早、动手急,与档案工作基础弱、要求高形成鲜明反差。特别是几个库区县城的整体迁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相关配套,客观上为档案收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库区各级党委、政府在确保按时完成移民工作任务的同时,大力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国家《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移民档案进馆项目实施方案》实施以后,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克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兴建了档案馆。库区各市州县区都设置了三峡移民档案专库或专柜,配备了相关设施设备。
加强业务指导是做好三峡移民档案工作的有效措施。省档案局、省移民局及时开展现场调研、业务指导、知识培训和监督检查,加强全程管理和跟踪服务。2012年,省档案局、省移民局就移民分户建档和要件补充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现场指导,对库区已建好的档案进行要件梳理,深入了解已有要件和所缺要件的具体情况,研究解决的途径和办法。省档案局还由分管领导带队,组织库区市州档案部门分管领导赴重庆市及万州、巫山等地现场观摩学习。
强化目标管理是做好三峡移民档案工作的有力抓手。目标管理是湖北机关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就是通过规范性、先进性、系统性创建,促进机关档案工作全面提档升级。以此为抓手,省档案局、省移民局及各市州县区档案和移民部门,紧扣三峡移民档案工作的主题,全面开展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创建活动。省移民局采取系统抓、抓系统办法,不断加强机关档案规范管理,2003年局机关档案目标管理达到省一级水平,2014年通过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特级认定,多次荣获“全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库区各市州县区移民部门按照目标管理要求,坚持把三峡档案工作作为机关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层层负责、层层把关的工作格局。夷陵、秭归、兴山、巴东移民局机关档案工作全部达到省一级以上目标管理水平。
严格安全管理是确保三峡移民档案长久可用的坚强保证。湖北省三峡库区各级档案和移民部门切实加强三峡移民档案安全工作,完善档案库房“八防”措施,完善档案进出库登记制度,创造了较好的安全保管环境;本着方便移民群众查阅档案和严格落实移民档案保密要求的双重原则,严格移民档案审批借阅手续,有效保护了移民权益。多年来,库区档案部门严格移民档案安全管理,没有发生档案丢失、损毁和泄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