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档案馆工作纪实
地处我国渤海之滨的唐山市丰南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丰南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中国的第一个铁路工厂、第一条自建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都在这里诞生。
1961年,丰南从丰润县脱离开始独立设县。1976年唐山发生罕见的大地震,丰南是地震的重灾区。由于建制较晚、地震重创等种种历史原因导致丰南区的档案事业底子相对薄弱,但是这些不利因素并不能阻碍丰南档案人开创全新档案事业的步伐,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丰南区在档案馆新馆建设、档案资源整合、建设数字化档案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骄人佳绩,成为河北省县区档案事业的排头兵。
浓墨重笔 建设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档案工作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彻底改变档案馆库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丰南区档案局馆将加强档案馆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头等要事,并将其提升为建设“和谐丰南”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在丰南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丰南档案新馆于2011年3月正式交付使用。这是近年来河北省第一个投入使用的、规模较大的、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面向社会开放的县级档案馆。
丰南区档案新馆位于丰南新城区,背靠风景如画的惠丰湖,东临市民广场,北与区行政中心隔街相望,成为丰南城区中心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新馆建设对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国家档案局《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的要求,严格执行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用房面积指标、选址与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等关键指标要求,于2009年9月底开工建设,2010年底竣工,2011年3月投入使用,创造了河北省县级档案新馆建设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的最短周期。新馆占地8.5亩,共5层,地上4层,地下1层,全部采用框架结构,总投资2200万元,总建筑面积6294平方米。
步入新馆大厅,“珍档敬业、忠于历史、恪尽职守、资政惠民”16个大字映入眼帘,把档案工作的职能和档案人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浓缩于此。馆内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尽可能体现人性化特点,突出档案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资政惠民”的服务功能,内部各种设备、设施均按县级国家一类档案馆标准设置。一层西半部分为政务信息与利用服务大厅,大厅宽敞明亮,布局简明合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施完善。2层至4层主要为库房、办公用房与技术用房,其中库区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专业技术用房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各种功能用房及服务大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关于县级一类档案馆功能分区标准,并先后购置安装了电动密集架、除湿机、消毒柜、防磁柜、安全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智能化的设施设备,档案馆功能建设日趋完善。
为构建完备的档案安全体系,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新馆安装了档案库房安全保护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投入经费172万元。该系统包括温湿度自动测控功能、自动防盗报警功能、自动防火报警及灭火功能、通风换气功能、室外气象站功能、自动消毒灭菌功能、粉尘及二氧化硫浓度监测功能、灯光照明状态监测功能、门禁管理等。将档案库房安全管理的“八防”措施要求,实行集中、统一、立体化、智能化综合管控,真正实现档案安全保护工作由传统的被动人工管理向现代化的智能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的历史性跨越,更加有效增加了库存档案资源的安全系数,为档案安全科学保管提供了可靠保障。
新馆的投入使用,极大推动了丰南档案工作的开展。2012年底,丰南区档案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丰南档案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立足民生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
如果说档案设施建设是档案科学保管的基础,那么档案资源建设则是档案馆的立馆之本。为优化馆藏结构,区档案馆通过不断扩大档案收集范围,档案资源建设涉及领域逐渐拓宽,先后接收征集了科技、会计、声像、人事、电子、实物等多门类档案,特别是加大与民生相关档案的接收力度,逐步改善了过去文书档案占主导地位的馆藏结构。目前,馆藏总量达到16万多卷,是“九五”初期的5倍。不仅在档案数量上有了明显突破,在内容上也形成了一定特色,馆藏结构中文书档案的比例逐步下降,民生类档案的比例上升到23.8%。
为服务民生,区档案馆特开辟专门的民生档案库房。一方面,紧紧围绕全区重大活动、中心工作以及突发事件等,适时接收了土地延包合同、抗击“非典”、城中村改造等专题档案。另一方面,为扩大涉及民生、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档案在馆藏结构中的比例,先后征集接收了婚姻、公证、计划生育、新农合等部门的业务档案,为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服务全区中心工作、服务群众打下坚实基础。
在扩大接收和整合档案资源的同时,区档案馆积极开展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档案利用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目前,区档案馆现场查阅、电话预约、网上点击查询的人数已从过去每年的约1500人次跃升至每年6000人次左右。自新馆投入使用以来,服务大厅直接接待及网站点击查询人数已超过1.5万人次,调阅档案资料5.8万卷(件)。通过利用馆藏档案资料,为全区制定重大决策、化解矛盾纠纷、编史修志等工作提供了大量原始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仅房地契、婚姻、计划生育、公证4类专题档案,就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并创收经济效益超过6000余万元。
科技争先 全面铺开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馆藏结构的逐步完善,馆藏总量的大幅度增加,为提高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区档案馆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馆层次提升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进行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不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丰南区档案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平台。2007年,丰南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数字化档案馆建设,逐步实现了电子文件的规范采集、资源共享。先后完成了馆藏全部档案及资料目录的数据库建设,并对重要档案及利用频繁的纸质档案建立了全文数据库,实现了计算机目录检索和所有文书档案全文检索,逐步形成档案保管模式由实体保管向数字信息化存储的转变。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为档案工作带来了质的变化,档案的利用率、查准率明显提升,网上档案查询系统为利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展望未来,区档案局馆长李明君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将按照有关要求,继续深化档案馆为主体的全文数字化工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继续强化全区党务、政务公开信息指南及目录的编制和具体文件的报送、网络传输、集中公开工作,把档案馆真正建成政府公开信息的总服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