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为青奥会作出贡献的青奥工程档案人
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在南京盛大举行,来自各国的青年人在这里收获着奖牌、欢呼声和荣耀。同样在这片热土上,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他们为青奥场馆建设挥洒过汗水,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收获过获得新生的喜悦。或许,他们曾经痛苦,但是年轻的他们勇敢挺过了艰难时刻,无愧于社会给予他们的信任。
他们所做的一切成就了此届南京青奥会的成功举办,他们就是青奥会开幕前奋斗在南京河西新城、青奥会闭幕后还将继续在此前行的青奥工程档案人。
把青奥档案工作放在第一位
2013年夏天,刚毕业的90后工程档案员王凯翔来到南京河西新城,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青奥工地上的一家施工单位从事工程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临行前,母亲反复对他说:“工作地点离家太远,又那么辛苦,何必呢?”王凯翔微微一笑,劝说母亲道:“万事开头难,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能从这里学到很多东西,不经历风雨哪里有彩虹啊!”
青奥工地的工期很紧张,他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到达工地,晚上时常加班到夜里一二点钟,他回到工地用临时活动板房搭建的宿舍里,摘掉安全帽,洗掉满脸的泥土,将疲惫的身体扔到床上倒头就睡。
这一年多,他习惯了起早贪黑,习惯了没有周末休息日。“工程档案工作虽然枯燥,却让我在短时间内就对工程具体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他说:“作为工程档案员,丝毫马虎不得,少了一项资料,损失的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钱。由于工程建设中难免会出现变更,不论是材料变更,还是技术变更,最终变更的是钱,如果不把每一项证据留存下来,我们施工方就无法证明所有工程款的去向。做什么事都要讲究白纸黑字、讲究证据,否则一切都是白费!”
青奥工地上的许多男生到了适婚年龄,却没有条件谈婚论娶,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起早贪黑的工作时间,工地上的渣土车一趟接一趟,即便有人介绍对象,打扮得再干净的小伙子到这儿后也是满嘴沙子,浑身是灰,满脚泥巴。王凯翔在大学时就谈了女朋友,成为工地上众多单身男生的羡慕对象。可刚来工地几个月,2013年冬天,在北京工作的女朋友提出了分手,他很难过,但紧张的工作状态让他没有更多时间思虑儿女情长,失恋期的痛苦就这样被繁忙的工作淹没了。今年春天,当他再次回忆起这件事情时,淡然地说道:“异地恋的无奈,赤裸的现实,不允许我们继续这段感情,或许这样对我们都好。”
今年4月,他像往常一样拨通母亲的电话,说:“妈,让外婆接一下电话。”电话那端传来母亲的抽泣声,这时他才知道,外婆早已去世十几天了。工地宿舍里,他顿时哽咽了,随后眼泪哗哗留下来,他挂掉电话坐在床边,用双手捂着脸,悲痛万分。“五一”期间,他回到老家跪在外婆坟前,说:“外孙凭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份工作,可以挣钱了,可还没有孝敬您,您就……”
临危受命不负众望
2012年6月,南京河西新城青奥工地上,一家单位的工程档案管理成绩在每月的工程档案检查中的排名都是倒数,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发文给予项目部经济处罚并告知公司总部的惩罚。项目负责人为此事焦头烂额。不久后,他们欣喜地发现,新来的大学生严进做事很认真,于是他们果断地将档案管理工作交给了严进,为表决心,严进当场立下了“军令状”,表示一定要扭转公司档案管理的现状。
严进接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分解项目资料的每一项目标和任务,然后做好台账,认真按照目标执行好每一项任务。此举的好处是,不管检查组要什么,严进都能马上拿出来。几个月后,该单位的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有了很大改观,在历次检查中也逐步达到了合格水平。
2013年8月,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管委会的工程档案管理检查提高了要求,严进收到通知后,在第一时间认真研究督查组档案检查的各项内容,针对各条要求把工作逐步做细做全,就这样,他们在第一次检查中取得了第三名。
通过第一次检查,他有了经验,检查自身问题,立即改正,于是在第二次检查中获得了第二名。当严进得到大家称赞时,他没有骄傲,反而在反复思考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于是,他继续查漏补缺,终于在第三次考核中取得了第一名,一位资深的督查组成员在档案综合管理工作评价栏中写道:“近乎完美!”2014年1月,严进为所在的单位荣获了“有功单位奖”,他个人也被单位评为2013年度“先进个人”。项目负责人开心地称赞严进:“不愧是大学生,适应能力快,能吃苦,做事有自己的思路,喜欢动脑筋,真没想到,他不仅让我们单位的档案工作达到了合格,更是成了佼佼者。”
“这个过程说起来很简单,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唯一有的就是重复工作、枯燥无味!但是,坚持下来后发现,平淡中的坚持也是一种成就。”谈起工作两年来的感受时,严进这样说道,“我每天在现场看到工程的高度一点点增加,档案盒越来越多,我自己也在一点点成长,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枯燥,什么叫点滴,什么叫磨炼。作为青奥工程档案人见证了青奥村的成长,我为此感到骄傲。”
巾帼不让须眉
2012年,24岁的女孩儿朱琳来到了青奥工地,当时的工地一片荒芜,她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工地上来回递送档案资料。
2013年开始,各个施工单位相继进场,工地上到处都在施工,路也变得坑坑洼洼不好走,经常是前一天还有的道路,第二天就因为管线施工成了“断头路”,有些施工地段,连车也进不去。
看似柔弱的朱琳靠着双脚穿梭于各个工地传递文件,每天要走上10公里的路。到了下雨天,她带着安全帽,怀里抱着一堆资料,用身体护着以免被淋湿,艰难地穿梭在各个施工单位、档案室之间,衣服往往都湿透了,浑身溅满了泥水。
喜欢干净的朱琳一开始并不适应工地上的工作。她起初认为,档案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整理资料,但实际上,工程档案工作却是在紧张繁忙的工地上,要承受日晒雨淋,晚上回到宿舍,刚穿一天的衣服洗出的水都是浑浊的,脸上也都是灰土。这让她有了心理落差,她有时会打电话向父母抱怨几句,父母鼓励她说:“工作就是需要能吃苦,你现在还年轻,需要好好磨砺,坚持就是胜利。”
经过半年多的考验,朱琳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她说:“我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认真完成,不论有多辛苦。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好!”
2013年夏天,青奥工地上酷暑难耐,正在收集档案的朱琳突然晕倒,同事急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把她送到了离工地最近的医院。几个小时后,朱琳醒了过来,看到母亲坐在床边含着泪水看着她,她才知道自己中暑晕倒了。但此时,她脑子里还在想着工地的档案工作,于是,病刚好,她又赶回工地继续工作。她说:“工地上的霍金丽姐姐怀孕8个月了还坚持在工作岗位,这点事儿对我来说不算什么!”
为了不影响大家正常工作时间,她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在午休时间学习档案软件管理系统。她说:“我逐渐喜爱上了工程档案这份工作,虽然苦、累,但是我感到自己过得很充实!”
青奥会开幕前,青奥工地上的大楼逐渐完工,各个单位纷纷放起了鞭炮庆祝两年多的成就。朱琳说:“我虽然不是施工单位人员,没有亲自盖大楼,但是我心里却比过年还要开心。”现在,她终于有时间和同学朋友聚上一聚,每当她们聊起青奥会,朱琳都会自豪地说:“这个世界性的运动会中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无情”的母亲 有情的档案人
2012年秋天,只见一个人穿着宽松的孕妇装,挺着大肚子,拖着笨拙的身躯,捧着厚厚一沓工程资料,顶着太阳在热火朝天的青奥工地上急匆匆地走着,她就是朱琳提到的青奥工地上的档案员——霍金丽。那时,她已经有8个月身孕了。每当有人看见她还在工地上工作,都会劝她:“你怎么还不回家好好养身体呢?这里施工车辆多、道路又不好走,你这样太不安全了,赶紧跟领导请假回家休息吧!”她擦一把脸上的汗水,笑着说:“没事儿的,现在青奥工程工期这么紧张,现场都在加班加点地推进,工程档案工作也是一天都容不得耽搁的,我不能拖青奥工程的后腿。”
孩子出生后,哺乳期一过,她又立刻回到了工程档案的岗位,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带着婆婆在工地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照顾孩子。
青奥工地上,像霍金丽这样为了工作委屈孩子的年轻母亲有很多。28岁的工程档案员朱梅,有个4岁的女儿。为了工作,她只能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有时忙起来,半年多都没能回家看孩子,特别想念女儿时,她只能让年迈的老人带着孩子千里迢迢来到工地,在工地住上两三天。可是,孩子好不容易来一趟,她都没有时间陪孩子逛逛近在咫尺的公园。她说:“我只想等青奥结束了,好好陪孩子玩一玩儿,弥补一下这两年多的遗憾。”
还有陈亚菊、杨艾红、徐扬……她们都是做了母亲的档案员,她们都是青奥工地上了不起的工程档案人。
严师出高徒
有一个人,每当这些年轻的工程档案人说起她时,脸上都露出笑容,每个人都说最值得感谢的人就是她——唐俊。
唐俊是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管委会的专职档案员,整个青奥工地上的工程档案工作都由她来统筹安排和指导。从《青奥板块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的制定,加强声像档案资料管理,到不断优化档案资源结构和采用先进技术,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唐俊展现出了很强的能力。
她与青奥工地上的每个工程档案人都很熟,因为她每天都要去各个工地,检查指导档案员的档案工作,时常给大家“加压”,唐俊说:“虽然有时看着他们一个个晒得黝黑,很心疼,但是自己还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每个人。”
青奥工地上还有许多工程档案人没有被提及,但他们都值得我们在此送上一声“谢谢”。青奥工程为他们的事业和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为青奥会留下了汗水、成长和奉献。
记者问王凯翔,有没有去青奥会场馆感受一下青奥会的气氛,他说:“肯定要去的,但对我来说,现在最幸福的事就是先倒在宿舍里好好睡上几天!”现在,举世瞩目的青奥会开始了,这些年轻的青奥工程档案人终于可以休息几天了。青奥会闭幕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要继续留在南京青奥村附近做好后续工作,有的可能要奔赴其他工地,但是他们都在继续着自己的梦想。
他们所做的一切成就了此届南京青奥会的成功举办,他们就是青奥会开幕前奋斗在南京河西新城、青奥会闭幕后还将继续在此前行的青奥工程档案人。
把青奥档案工作放在第一位
2013年夏天,刚毕业的90后工程档案员王凯翔来到南京河西新城,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青奥工地上的一家施工单位从事工程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临行前,母亲反复对他说:“工作地点离家太远,又那么辛苦,何必呢?”王凯翔微微一笑,劝说母亲道:“万事开头难,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能从这里学到很多东西,不经历风雨哪里有彩虹啊!”
青奥工地的工期很紧张,他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到达工地,晚上时常加班到夜里一二点钟,他回到工地用临时活动板房搭建的宿舍里,摘掉安全帽,洗掉满脸的泥土,将疲惫的身体扔到床上倒头就睡。
这一年多,他习惯了起早贪黑,习惯了没有周末休息日。“工程档案工作虽然枯燥,却让我在短时间内就对工程具体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他说:“作为工程档案员,丝毫马虎不得,少了一项资料,损失的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钱。由于工程建设中难免会出现变更,不论是材料变更,还是技术变更,最终变更的是钱,如果不把每一项证据留存下来,我们施工方就无法证明所有工程款的去向。做什么事都要讲究白纸黑字、讲究证据,否则一切都是白费!”
青奥工地上的许多男生到了适婚年龄,却没有条件谈婚论娶,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起早贪黑的工作时间,工地上的渣土车一趟接一趟,即便有人介绍对象,打扮得再干净的小伙子到这儿后也是满嘴沙子,浑身是灰,满脚泥巴。王凯翔在大学时就谈了女朋友,成为工地上众多单身男生的羡慕对象。可刚来工地几个月,2013年冬天,在北京工作的女朋友提出了分手,他很难过,但紧张的工作状态让他没有更多时间思虑儿女情长,失恋期的痛苦就这样被繁忙的工作淹没了。今年春天,当他再次回忆起这件事情时,淡然地说道:“异地恋的无奈,赤裸的现实,不允许我们继续这段感情,或许这样对我们都好。”
今年4月,他像往常一样拨通母亲的电话,说:“妈,让外婆接一下电话。”电话那端传来母亲的抽泣声,这时他才知道,外婆早已去世十几天了。工地宿舍里,他顿时哽咽了,随后眼泪哗哗留下来,他挂掉电话坐在床边,用双手捂着脸,悲痛万分。“五一”期间,他回到老家跪在外婆坟前,说:“外孙凭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份工作,可以挣钱了,可还没有孝敬您,您就……”
临危受命不负众望
2012年6月,南京河西新城青奥工地上,一家单位的工程档案管理成绩在每月的工程档案检查中的排名都是倒数,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发文给予项目部经济处罚并告知公司总部的惩罚。项目负责人为此事焦头烂额。不久后,他们欣喜地发现,新来的大学生严进做事很认真,于是他们果断地将档案管理工作交给了严进,为表决心,严进当场立下了“军令状”,表示一定要扭转公司档案管理的现状。
严进接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分解项目资料的每一项目标和任务,然后做好台账,认真按照目标执行好每一项任务。此举的好处是,不管检查组要什么,严进都能马上拿出来。几个月后,该单位的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有了很大改观,在历次检查中也逐步达到了合格水平。
2013年8月,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管委会的工程档案管理检查提高了要求,严进收到通知后,在第一时间认真研究督查组档案检查的各项内容,针对各条要求把工作逐步做细做全,就这样,他们在第一次检查中取得了第三名。
通过第一次检查,他有了经验,检查自身问题,立即改正,于是在第二次检查中获得了第二名。当严进得到大家称赞时,他没有骄傲,反而在反复思考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于是,他继续查漏补缺,终于在第三次考核中取得了第一名,一位资深的督查组成员在档案综合管理工作评价栏中写道:“近乎完美!”2014年1月,严进为所在的单位荣获了“有功单位奖”,他个人也被单位评为2013年度“先进个人”。项目负责人开心地称赞严进:“不愧是大学生,适应能力快,能吃苦,做事有自己的思路,喜欢动脑筋,真没想到,他不仅让我们单位的档案工作达到了合格,更是成了佼佼者。”
“这个过程说起来很简单,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唯一有的就是重复工作、枯燥无味!但是,坚持下来后发现,平淡中的坚持也是一种成就。”谈起工作两年来的感受时,严进这样说道,“我每天在现场看到工程的高度一点点增加,档案盒越来越多,我自己也在一点点成长,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枯燥,什么叫点滴,什么叫磨炼。作为青奥工程档案人见证了青奥村的成长,我为此感到骄傲。”
巾帼不让须眉
2012年,24岁的女孩儿朱琳来到了青奥工地,当时的工地一片荒芜,她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工地上来回递送档案资料。
2013年开始,各个施工单位相继进场,工地上到处都在施工,路也变得坑坑洼洼不好走,经常是前一天还有的道路,第二天就因为管线施工成了“断头路”,有些施工地段,连车也进不去。
看似柔弱的朱琳靠着双脚穿梭于各个工地传递文件,每天要走上10公里的路。到了下雨天,她带着安全帽,怀里抱着一堆资料,用身体护着以免被淋湿,艰难地穿梭在各个施工单位、档案室之间,衣服往往都湿透了,浑身溅满了泥水。
喜欢干净的朱琳一开始并不适应工地上的工作。她起初认为,档案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整理资料,但实际上,工程档案工作却是在紧张繁忙的工地上,要承受日晒雨淋,晚上回到宿舍,刚穿一天的衣服洗出的水都是浑浊的,脸上也都是灰土。这让她有了心理落差,她有时会打电话向父母抱怨几句,父母鼓励她说:“工作就是需要能吃苦,你现在还年轻,需要好好磨砺,坚持就是胜利。”
经过半年多的考验,朱琳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她说:“我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认真完成,不论有多辛苦。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好!”
2013年夏天,青奥工地上酷暑难耐,正在收集档案的朱琳突然晕倒,同事急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把她送到了离工地最近的医院。几个小时后,朱琳醒了过来,看到母亲坐在床边含着泪水看着她,她才知道自己中暑晕倒了。但此时,她脑子里还在想着工地的档案工作,于是,病刚好,她又赶回工地继续工作。她说:“工地上的霍金丽姐姐怀孕8个月了还坚持在工作岗位,这点事儿对我来说不算什么!”
为了不影响大家正常工作时间,她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在午休时间学习档案软件管理系统。她说:“我逐渐喜爱上了工程档案这份工作,虽然苦、累,但是我感到自己过得很充实!”
青奥会开幕前,青奥工地上的大楼逐渐完工,各个单位纷纷放起了鞭炮庆祝两年多的成就。朱琳说:“我虽然不是施工单位人员,没有亲自盖大楼,但是我心里却比过年还要开心。”现在,她终于有时间和同学朋友聚上一聚,每当她们聊起青奥会,朱琳都会自豪地说:“这个世界性的运动会中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无情”的母亲 有情的档案人
2012年秋天,只见一个人穿着宽松的孕妇装,挺着大肚子,拖着笨拙的身躯,捧着厚厚一沓工程资料,顶着太阳在热火朝天的青奥工地上急匆匆地走着,她就是朱琳提到的青奥工地上的档案员——霍金丽。那时,她已经有8个月身孕了。每当有人看见她还在工地上工作,都会劝她:“你怎么还不回家好好养身体呢?这里施工车辆多、道路又不好走,你这样太不安全了,赶紧跟领导请假回家休息吧!”她擦一把脸上的汗水,笑着说:“没事儿的,现在青奥工程工期这么紧张,现场都在加班加点地推进,工程档案工作也是一天都容不得耽搁的,我不能拖青奥工程的后腿。”
孩子出生后,哺乳期一过,她又立刻回到了工程档案的岗位,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带着婆婆在工地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照顾孩子。
青奥工地上,像霍金丽这样为了工作委屈孩子的年轻母亲有很多。28岁的工程档案员朱梅,有个4岁的女儿。为了工作,她只能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有时忙起来,半年多都没能回家看孩子,特别想念女儿时,她只能让年迈的老人带着孩子千里迢迢来到工地,在工地住上两三天。可是,孩子好不容易来一趟,她都没有时间陪孩子逛逛近在咫尺的公园。她说:“我只想等青奥结束了,好好陪孩子玩一玩儿,弥补一下这两年多的遗憾。”
还有陈亚菊、杨艾红、徐扬……她们都是做了母亲的档案员,她们都是青奥工地上了不起的工程档案人。
严师出高徒
有一个人,每当这些年轻的工程档案人说起她时,脸上都露出笑容,每个人都说最值得感谢的人就是她——唐俊。
唐俊是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管委会的专职档案员,整个青奥工地上的工程档案工作都由她来统筹安排和指导。从《青奥板块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的制定,加强声像档案资料管理,到不断优化档案资源结构和采用先进技术,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唐俊展现出了很强的能力。
她与青奥工地上的每个工程档案人都很熟,因为她每天都要去各个工地,检查指导档案员的档案工作,时常给大家“加压”,唐俊说:“虽然有时看着他们一个个晒得黝黑,很心疼,但是自己还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每个人。”
青奥工地上还有许多工程档案人没有被提及,但他们都值得我们在此送上一声“谢谢”。青奥工程为他们的事业和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为青奥会留下了汗水、成长和奉献。
记者问王凯翔,有没有去青奥会场馆感受一下青奥会的气氛,他说:“肯定要去的,但对我来说,现在最幸福的事就是先倒在宿舍里好好睡上几天!”现在,举世瞩目的青奥会开始了,这些年轻的青奥工程档案人终于可以休息几天了。青奥会闭幕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要继续留在南京青奥村附近做好后续工作,有的可能要奔赴其他工地,但是他们都在继续着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