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以“需求”驱动档案价值提升

作者:邱娟 来源:中国档案报 发布时间:2014-12-02 10:51:35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很多人眼里,档案馆就是管理旧文件和历史资料的地方,充满神秘而又封闭。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江西省档案馆紧紧围绕服务江西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惠民的独特作用,以社会各界“需求”为驱动,不断丰富档案资源,创新档案服务方式,使档案价值得到逐步提升,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改写着公众对档案的认识。档案馆不再仅仅是“记忆库”“知识库”,而且也是公众了解政府惠民政策和解决相关待遇的平台。

    广征博收,着力夯实档案服务基础

    档案资源是档案馆拓展服务能力,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基础。省档案馆坚持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加大档案收集的广度和深度,力求馆藏档案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

    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历史原因,江西有一大批档案资料散落境外,为了找寻这些失去的历史记忆,2011年省档案馆启动赴海外征集档案工作,并陆续征集复制到一批反映江西人文、历史的珍贵档案资料。今年年初,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征集复制了1929年至1930年期间共产国际关于红军战争、井冈山根据地建设、赣东北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文件、信函等珍贵档案资料,丰富了馆藏档案资源。

    为了集中收集和保管利用电子档案,2013年省档案馆启动了首批省直单位到期电子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共接收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南昌工程学院、省农科院等31家省直单位移交的2012年及以前形成的各门类电子档案6.68万件。

    通过参与重大活动拍摄、收录重要电视新闻、向社会公开征集等多种形式,收集到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赣视察,以及迎接奥运圣火、抗洪抢险、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世博会江西活动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活动档案,并已初具规模。

    省档案馆通过加强对新型社会组织和新型工作领域建档工作的监管,加大对到期应进馆档案,如民生档案、革命历史档案的接收征集力度,馆藏档案资源结构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截至2013年底,馆藏档案从1962年建馆初期的不足3万卷(册)增长到40余万卷(册)4.4万件;时间从1812年到2013年,跨度200余年;共抢救馆藏珍贵、重要档案5.55万多卷,集中修复、复制全省综合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档案和明清档案2294卷1.32万件。

    建好平台,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数字档案馆建设突破传统档案管理利用的时空限制,使公众不必到档案馆,在网上就可以直接查阅档案目录信息和部分档案全文信息;公众也可到档案馆,经授权后自己在计算机上查阅相关档案信息,使档案工作在空间上实现异地归档、查询,在时间上真正实现全天24小时提供档案利用服务。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实现高度共享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

    2013年和2014年的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两次明确提出“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省档案馆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数字档案馆建设任务的实施,在业务规范建设、数字档案资源、数字档案集成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省档案馆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专业档案、民国档案和文书声像类电子档案的著录与数据格式规范,行业标准《照片类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已报全国档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批。出台的知青、林权、婚姻、土地、房产、收养6类民生档案数据格式标准,规范了全省民生档案数据库建设,提高了利用效率;研发的“档案馆电子档案接收管理系统”在录音、录像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与封装结构、全流程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完成了第三期民国重点档案数字化任务,启动了第四期民国重点档案数字化项目,已建立馆藏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39万条、文件级目录数据409万条、全文数据640万画幅;基于政务内网的全省档案专网和档案资料查阅平台已建成并启用,60个市、县局馆连通档案专网,上传、备份1727万条非涉密馆藏多个门类档案目录数据,并依托查阅平台开展档案业务工作,为社会各界查阅利用档案出具凭证。“建设档案专网,服务百姓‘无盲区’”案例被评为“全省群众工作优秀案例”;正在进行的《基于云计算的全省档案资料共享利用研究》的项目研发,已被列入江西省2013年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计划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省档案资料共享平台。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省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室)应用平台。

    资政惠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是档案工作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的切入点。

    2009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省档案馆联合南昌市档案局共同编辑出版了《南昌解放》,全书客观诠释并真实回放了南昌解放的历史过程;2009年底,编纂出版《鄱阳湖开发历史进程及生态建设》,从开发历史、生态建设角度回望了鄱阳湖治理开发的历史进程;2011年,省档案馆联合省委宣传部举办的“鄱阳湖档案图片展”,被列为全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大活动项目和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主题教育内容,受到数万名参观者的广泛好评;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编纂出版了《辛亥风雷激荡江西——赣军打响“二次革命”第一枪》,系统再现了当年辛亥革命在江西的真实景象,还原了江西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2013年,为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编辑出版了《防尘扫埃 地净天蓝——回望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岁月》,较为系统地梳理、反映了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是当前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和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益参考材料。

    截至目前,省档案馆已编辑出版展示地方文化底蕴的档案编研成果共计25种1658万字。向社会开放档案5批,共计17万余卷,已完成28万余条文件级档案的鉴定划控。

    此外,省档案馆还加强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政府公开信息、开放档案等查阅场所设施建设,拓宽了档案利用范围,简化利用程序,特别是随着党和政府各项民生政策的出台和档案利用收费的取消,查档人员不断增多,推出了中午延时查档、预约查档、委托查档等系列措施,方便群众查阅利用档案。仅去年,就接待查档者近2000人次,查阅档案资料1.5万卷次。

    以史育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档案记录历史。历史启迪现实,思考未来。省档案馆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努力把档案馆建设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第二课堂。

    2009年,省档案馆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适时举办各类专题展览和档案史料陈列,鼓励社会各界到档案馆参观。其中,“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江西人民在一起图片展”展出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江西视察工作时的影像资料,还有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江西留下的珍贵照片和实物档案,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题词、信件,都激励着江西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星火燎原的历史见证——江西红色档案精品展”用700余件文书档案和600余张图片档案见证了红土地上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在江西的活动情况;“难忘青春岁月——上海知青在江西图片展”用200多幅(件)图片和档案实物,生动再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18万上海知识青年在赣鄱大地上劳动生活的场景。

    此外,省档案馆还经常联合有关院校、机关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档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联合省直机关工委党校开展了教育实践基地活动,对省直机关干部进行爱国主义和省史、省情教育;组织了“档案见证历史,共迎六十华诞”“省档案馆走进江西高校”“档案服务和谐社会”等系列活动,将档案信息送到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拉近档案与社会各界的距离。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