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行业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彰显档案元素魅力促进辽宁全面振兴

作者:赵焕林 来源:辽宁日报 发布时间:2014-08-11 09:38:30 浏览次数: 【字体:
 历史的脚步总是这样匆匆忙忙。从1954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沈阳成立东北区临时档案保管处算起,辽宁省档案馆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作为全国规模最大、馆藏档案最富、保管条件最好的省级综合性国家档案馆之一,60年来,一代又一代辽宁档案人始终坚持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针,忠实地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目前,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总量已达700多个全宗、近140万卷及资料8万余册,位居全国省级档案馆前列。省档案馆藏有中国现存最早的纸质公文档案和大量珍贵的清代皇家档案,《唐代开元年间档案》、《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实录稿本》等档案荣登“中国档案历史文献遗产名录”。5月1日,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省档案馆新馆正式开馆,成为全国已建成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省级档案馆。

  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主题和主线。党的十六大以后,省档案局(馆)提出“为大局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针,自觉地把档案工作放在大局中谋划推进,主动贴近中心,确保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形成的档案应建尽建、全面覆盖。 

    2005年,省档案馆精心制作了连战母亲赵兰坤女士在辽宁私立坤光女子学校任教时的档案复制件,当连战从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手中接过这件珍贵礼物时,用双手把它高高地举过头顶!《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对此作了相关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今年,针对安倍政府否认历史的右翼言论,省档案馆及时公布了馆藏“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南京特务班的3份极密报告书等档案铁证揭露日本侵华史实,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政治反响。

  近年来,档案工作逐渐向为发展、民生服务转变。2004年末,刚上任12天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抚顺市莫地沟棚户区调研,提出“宁可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搬出棚户区”。省档案局及时与省棚户区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取得联系,会同省建设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档案工作的通知》,为搬迁群众解难,保证了棚改工程的迅速开展。

  全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涉及沈阳、抚顺、本溪、阜新等8个市,工程总投资50亿元。省档案局(馆)出台相关办法,有效保障了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形成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及动迁安置档案6.7万余卷,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利用档案7019卷次,化解各种纠纷、平息矛盾、解决问题3000余起。

  一个甲子过去了,省档案馆一代代档案人薪火相传,在平凡的岗位上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在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馆藏量不断增加,档案装具从最初的木质箱柜发展到如今的自动密集架,馆藏档案资料由最初的单一保管党政群历史档案发展到如今多种门类、多种载体的综合性档案资源,档案服务利用遍地开花,连续几年被评为省直文明机关,获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文明单位”称号。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