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讲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图)
“国际档案日” 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馆主办
“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在京开展
市民张老先生带着小孙女参观展览 本报记者 孙 昊 摄
本报讯 (记者 孙 昊) 6月9日“国际档案日”当天,由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馆主办,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协办的“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展。
此次展览分为“探寻红色中国”“镜头里的中国革命”两部分,共展出300多件珍贵图片、珍藏档案、图书文献和3段珍贵视频。“探寻红色中国”展示了埃德加·斯诺、海伦·福斯特·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等13位外国记者的生平以及来中国采访的手稿、文字作品、报刊、著作等;“镜头里的中国革命”包含革命根据地、伟人风采、人民军队、群众武装、延安生活等5个板块,集中展示了外国记者的摄影作品。
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北苏区采访,撰写了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不带政治偏见和党派色彩,通过第一手访谈资料,向世人讲述在灾难深重、内忧外患的中国,一群怀抱崇高理想,为四万万同胞而奋斗的革命者——中国共产党人。此后,又有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记者,走进红色根据地,走向抗日最前线,用他们手中的笔和镜头去探究中国革命的真相、去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这些外国记者以及他们对红色中国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报道已成为值得永远铭记的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在展示的13位记者中,埃德加·斯诺是首位采访陕甘宁边区的美国记者,斯特朗是首位向全世界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外国记者,博斯哈德是首位访问延安并见到毛泽东本人的欧洲记者,贝特兰撰写的《中国的危机:西安事变真相》是外国记者中唯一以第一手材料报道西安事变的专著。
据介绍,展览展出的档案文献主要来自中央档案馆馆藏、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以及上海市档案馆从国外征集的相关材料。其中,3段由外国记者在“红色根据地”拍摄的视频;中央档案馆珍藏的毛泽东与斯诺、史沫特莱、贝特兰等人关于时局问题的谈话记录;《救国时报》《解放日报》等刊登的斯诺、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的采访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收藏的纪录片《延安使命》,史沫特莱手迹,博斯哈德拍摄的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亲笔签名的照片等珍贵档案文献均是首次在京展出。
在展览现场,一位自发前来参观的离休老干部对记者说:“新中国成立前我就参加工作了,展览中的好多档案以前从未见过,展览内容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回忆。”家住附近的市民张老先生带着小孙女也来参观展览,他表示,展览办得很有深度,带孩子来就是为了让她从小接受历史文化和档案文化的熏陶。几名中学生驻足在一幅幅老照片前不停地用手机拍照,据了解,他们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前来参观展览,展览让他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档案”有了初步的认识。据悉,该展览展期为7天,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之后,展览将在宁夏、甘肃等地巡展。
今年,国家档案局专门发出通知,将每年的6月9日即“国际档案日”作为全国各级档案部门的集中活动日。为宣传好“国际档案日”,国家档案局除举办此次展览外,还举办了名家讲座等系列档案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