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第18批档案
上海市档案局局长、上海市档案馆馆长吴辰(中)在新闻发布会上向社会宣布开放第18批档案
2007年2月28日,上海市档案局馆长吴辰在该局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向社会宣布开放第18批档案,副局馆长程绣明主持会议,助理巡视员马长林及有关人员向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和广播新闻中心及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青年报、劳动报、东方早报、上海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媒体记者现场介绍了这批开放档案的特色和价值。
吴辰指出,开放档案是《档案法》对国家档案馆的法定要求,也是档案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社会各界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主要任务。自1988年《档案法》施行以来,上海市档案馆已向社会开放了1265个全宗、80余万卷档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随着社会档案意识的日益增强,对查阅利用档案的需求也日趋迫切。面对繁重的开放档案任务,关键是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党、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跳出传统的档案业务工作方式,从大局与民生的需求出发,根据接待利用“窗口”一线反馈的信息,有计划、精挑选、保质量地做好档案开放的鉴定和数字化等项基础工作,把依法开放档案与夯实业务基础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为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全力建设“四个中心”服务。
上海市档案馆围绕文明城市建设和弘扬城市精神的需要,深入挖掘馆藏中有关科学文化的档案向社会开放,这次总计开放12419卷,主要涉及建国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文化局、出版局等行政机关,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建国前成立于上海的中国科学社等文化机构共34个。这批档案有两大特点:一是时间跨度大,所记载的内容在时间上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到70年代。二是价值独特、种类丰富、内涵深厚。中国科学社档案中有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亲笔记录的中国科学社理事会驻南京职员会议录、著名科学家卢于道亲笔记录的抗战期间中国科学社内迁后理事会会议录及该社成员各历史时期的珍贵留影,有著名建筑大师刘敦桢领衔设计的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建筑图等,还有中国科学社设立各种纪念征文奖金、开展学术活动的材料,包括著名科学家吴有训亲笔书录的爱迪生奖金捐款单、开设学术普及讲座的题名录等。这些档案不仅是研究中国科学社历史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对研究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在中国传播和民间学术团体的运作模式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市文化局档案记录了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大众电影》的创刊过程;反映了解放初期上海惟一的公立图书馆----人民图书馆的概貌,其中对不久前刚刚恢复的文庙图书馆也有记载;还有柳亚子先生为捐赠图书事给夏衍的亲笔信,沪上著名实业家兼收藏家顾丽江、程咏?夫妇于1955年向人民政府捐赠2441件文物的详细材料及沪上一批著名的篆刻家在1957年纪念“八一”建军30周年和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时所篆刻的毛主席诗词及有关中苏友好内容的印谱。上海交响乐团1956-1967年规划草案披露了上世纪50年代,黄贻钧、陈传熙等著名音乐家为提高筹建中的上海交响乐团的艺术水平,提出聘请外国指挥和演奏员参加乐团的大胆设想。
据悉,上海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城市记忆开发工程”正在组织实施,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提供档案的数字化利用。目前,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查阅“窗口”已经有4.5万多卷档案可提供数字化全文阅览。这次开放的中国科学社档案也可以看到电子版本。
信息来源:上海档案信息网
摘编:重庆市档案局信息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