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档案馆保存崂山“最乡音” 年内录制市南市北方言
半岛都市报5月14日讯(记者 周晓荷 通讯员 杨美清) 太阳叫“日头”、月亮叫“月明”、饺子叫“小馉扎”、粥称为“嘎渣饭”……这些看起来陌生又有趣的词汇,其实都是崂山区地地道道的老土话。5月14日,青岛市档案局、崂山区档案局联合开展了崂山方言保护工作,8名“老崂山”用对话和讲故事的方式,为濒于消失的特色语言留下声像资料。全市方言传承保护、方言录制工作就此拉开帷幕。
“你机日在哪儿吃饭?”、“在恁娘哎家呐”……刘铅刚和于玲两夫妻坐在摄影机前,轻松地聊着天。这可不是演电影,而是崂山方言录制现场。今年45岁的刘铅刚是地道的王哥庄街道长岭社区人,他的妻子来自王哥庄曲家庄,两人一唱一和,用王哥庄方言演绎了一段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话。还有来自中韩、北宅、沙子口的录制人用方言讲述了崂山传说,比如“石老人传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即便同在崂山区,四个街道的方言仍有着较大的差别,小地域性很明显。比如崂山东部、南部的居民把上厕所称为“上圈(juan四声)”,崂山北部一带的居民却称为“上坎”;崂山南部居民把“粥”称为“粘煮”,崂山北部却称为“嘎渣”。
据悉,崂山的语言形成因素复杂,有最早生存这里的祖先多年形成的语言,又因隶属多变和大移民,多方的语言流入崂山,更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
据崂山区档案局辛若凌介绍,这次由青岛市档案局、崂山区档案局联合开展的崂山方言保护工作,从崂山区139个农村社区挑选出的8名不同年龄段的地道崂山人。“他们全部在30岁以上,每个年龄段选择男女各一人。其中有些人的父母也在青岛出生,未长时间离开过青岛的,平时基本上不讲普通话,这样录制的方言比较有代表性。”8名录制人的声像资料将永久保存在青岛市档案馆。
“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青岛市档案局声像档案处处长刘明云告诉记者:“现在计划在全市开展方言传承保护录制工作,继崂山区后,年内计划完成市南区、市北区的方言录制工作。”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不可再生资源。据介绍,老市区的青岛话由南向北主要分布在挪庄、小鲍岛、四方(上四方、下四方在京华玻璃厂、一木家具厂附近)、沧口(国棉六厂附近的)一带、郊区的青岛话主要包括崂山(老的崂山县)、胶南、胶州、平度 、莱西 、即墨等。
“地方方言使用场合在缩小。”刘明云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以市内方言为甚。
在年轻一辈里,地方方言已逐渐淡出社会交流沟通的舞台。“现在年轻人说的话,也不是正儿八经的青岛话了。”的哥老王是老青岛,很多乘坐他车的顾客,虽然家在青岛,但方言却不那么纯正。
刘明云分析,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频繁有关。“城市发展快,外来人口的大量拥入,拆迁带来的人口小范围迁徙,让当地居民越来越分散,语言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也让通过录制声像资料挽救地方语言这项工作变得更加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