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实现民生档案查阅“全市通办”
本报讯 (华汝国 特约记者 邹伟农)前不久,上海市档案局在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举行民生档案服务平台“全市通办”开通仪式。这意味着覆盖上海全市的民生档案远程服务目标全面实现,上海民生档案服务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市民办理民生档案查询业务
民生档案远程服务在上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辗转的过程。由于上海城市较大,流动性强,而且行政区划多次变迁,在馆际隔离的过去,有时人们查找所需的一纸档案几如“大海捞针”,经常有市民因误跑档案馆而发出抱怨。针对于此,一些区档案局开始尝试在本行政区域内,建立“馆室联动”社区档案服务机制。2008年,普陀区档案局提出了一个关于“就地受理,全市协同,跨馆出证”的大协作设想。没想到,这种想法立即引起与会局馆长们的热烈反响。上海市档案局对此高度重视,在进行顶层设计后予以推广实施。2008年12月开始,普陀区开始初步尝试,杨浦区先行试点,徐汇区率先实现了全区通办,之后其他各区县积极支持推进。
2010年9月,“就地查询、跨馆出证”馆际联动机制在全市正式启动,上海民生档案查询迎来跨区服务时代。随着上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市档案局加紧推进“就地查询、跨馆出证、馆社联动、全市通办”目标的实现,加快建设市与区县档案馆、档案馆与档案室、档案馆与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三联动”的档案远程利用服务体系。开通仪式的成功举行,标志着“全市通办”的民生档案远程服务目标全面实现。对于这一过程,一位老档案人形象地将其描述为“完成了从便民车、到区间车、再到直通车的转变”。
“全市通办”将跨馆查证的终端铺设到每一个街道,让市民无须奔波,在家门口就可查到所需的档案。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以前,长寿路街道的居民到区档案局查个档案至少要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遇上堵车,更是麻烦。查档的市民又多为老年人,夏天炎热、冬天寒冷,来回奔波实在受罪。全区查档人员涌向一个地方,还要排队。而现在,这批人流被分摊到各个街道,各方面都省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