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市民亮出私人珍藏 百余张照片记录青岛老门
青岛老门所在位置依次为福山路1号、齐东路12号和小鱼山路。这些老门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市民王盛提供)
“我这里有100多张青岛老门的照片,可以作为城市记忆吗?”本报联合市档案馆启动的“城市记忆”征集活动11月27日迎来了众多热心市民的参与,活动首日30多位市民打来电话表示要展示自己多年的珍藏,包括老城照片、老发票、老地契等,其中家住黄台路的市民王盛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近两年来拍摄的100多张青岛老门的照片,据介绍,这将是青岛首份关于“门”的档案集。
30余市民亮出珍藏档案
“我这里有张1949年拍摄的四方区嘉兴路一带的照片,”11月27日上午,家住杭州路的市民孙女士打来电话表示,从她珍藏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如今高楼林立的嘉兴路、宁化路一带建国前后还是原始的小村庄,仅有几处稀疏的草房和石头房,“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想青岛这些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据统计,昨天共有30多位市民打来电话或发送电子邮件表示要展示自己多年珍藏的城市档案和生活档案,除了反映青岛老建筑、老街道的照片,还有老地契、老房产证等民间档案。一位在日照工作的青岛人看到本报征集“城市记忆”的消息后,打来电话表示自己有几张上世纪70年代在青岛中药商店购物的发票。市档案馆档案征集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都是相当好的“城市记忆”,可以直观反映出一个城市和人民生活的变迁。
百余照片记录青岛老门
在昨天亮相的档案资料中,家住黄台路的市民王盛拍摄的100多张青岛老门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昨天下午,王盛告诉记者,从两年前开始他就迷上了拍摄青岛的建筑尤其是老门,“它们虽然大都已锈迹斑斑,甚至破损,但是很多都设计精良,图案美观,有的大气,有的清秀,与建筑物相得益彰”。
王盛表示希望通过拍摄老门引起大家对门的关注和爱护,“很多有着七八十年历史的老门都因多年的风吹日晒而油漆脱落、生锈,可是没人管理”,王盛说,拍摄老门时还发现馆陶路上一座门被人用铆钉打上了好几个洞,“去参观的外地游客都说可惜了这样好的门”。据市档案馆档案征集处处长于立华介绍,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看,王盛是专门拍摄老门的青岛第一人。
“城市记忆”期待您参与
于立华处长表示,“城市???变迁???记忆”史料征集活动的征集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市民家里如果珍藏着反映青岛老建筑、老街道、旧时民俗民风以及老字号、老品牌等的图片、照片以及实物,都可以拿出来展示一下。此外,一些与青岛有关的孤本古籍、名人字画、作家手稿,以及拍摄反映青岛的重大活动、城市变迁、改造和居民生活变化的照片、录像资料等也都属于“城市记忆”的范围。 (本报记者 王法艳)
信息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摘编:重庆市档案局信息技术处